• logo

【李貴敏專欄】打詐不成反擾民的荒謬現實

李貴敏/現任律師

古人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句話用來描繪當前台灣的詐騙亂象,實為貼切至極。這些年來,政府雖三令五申,誓言嚴厲打擊詐騙,然而這場聲勢浩大的「打詐戰爭」,卻成效不彰。犯罪集團依舊逍遙法外,而政府為了展現「決心」所祭出的雷霆手段,反如一柄利劍,狠狠地落在奉公守法的無辜百姓身上。

近月以來,不少民眾發現自己的帳戶竟被「預防性鎖控」。轉帳卡關、繳費失敗、薪資入帳卻無法提領,一場無聲的金融「戒嚴」悄然降臨。許多人不得不放下工作,匆忙趕往銀行臨櫃,拿著一疊證明資料,急切解釋自己不是罪犯。更令人生寒的是,主管機關竟表示「不適合事先通知」,理由是「敵暗我明」。如此先卡後講、顛倒是非的官僚邏輯,無異於在民怨之火上再添一把油。

若這樣的干預能換來成效,也許百姓還能忍受。但事實卻不然,此有警政署統計資料顯示,詐騙案件從2020年的兩萬三千多件,暴增至2024年的十二萬多件;財損金額從四十二億元一路飆升至五百億元,今年前八個月更更突破六百三十九億元。政府雖自誇「打詐成果顯著」,但這些冰冷的數字,恰恰揭穿了虛假的政績。當所謂「防詐」措施只讓良民寸步難行,這場戰爭究竟在打誰?

詐騙不止侵蝕財富,更侵蝕人心。花蓮地震後,滿城善意化作救援的力量,但詐團卻趁火打劫。有人在社群平台張貼「免費提供雨鞋給志工」的貼文,只需支付五十八元運費,實則誘人輸入卡號;還有冒充災區志工盜圖募款等等情事。如今,竟連惻隱之心都成了詐騙的標的。這些案例令人不寒而慄,因為它們不只是犯罪,更反映出社會價值的崩塌。當詐騙成為一種「生活技能」,下一代學到的,是否將是以謊言為生?

詐騙之所以猖獗,並非因法律不夠嚴,而是時代太快、制度太慢。數位時代讓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變得稀薄,資訊爆炸、真假難辨,演算法推送的不是事實,而是情緒。再加上經濟低迷、物價高漲、年輕人收入不穩,投機取巧反比勤懇踏實更有市場。人們在焦慮中尋求捷徑,詐騙就從焦慮的縫隙裡滋生。

想不到,政府的回應卻是一連串粗糙的金融封鎖。提款上限被調降,警示帳戶定義日益寬鬆,稍有可疑就凍結半年。民眾為了恢復功能,只能攜帶資料、排長隊、苦候審核,彷彿要向國家證明自己「不是罪人」。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懲罰式管理,不僅無助於破案,更破壞了民眾對體制的信任。真正的詐騙集團早已另闢蹊徑,受苦的反而是那些規規矩矩生活的普通人。

真正的防詐,不該靠鎖帳戶來堆疊政績,政府這一連串因噎廢食的施政邏輯,不僅沒有降低詐騙的風險,反而讓民眾對政府產生更深的不信任感。當人們看到詐騙集團依舊氣焰囂張,而自己卻因政府的草率之舉遭受不便,心中的怨聲載道,已然沸騰。

今日的台灣,詐騙不再只是罪惡的行為,而是一面鏡子,照見的不只是犯罪橫行,更映出政府的無能與社會的疲態。真正的防詐,不該靠鎖帳戶堆出政績,而該從根本補破網,讓制度追得上詐術的變形速度。防詐之道,貴在精準,不在粗暴;重在信任,不在恐懼。

政府打詐的本意,是為了濟世安民,如今卻是畫虎不成反類犬,政策的劍,最終刺向了規規矩矩過日子的良民。真正的打詐,不是多鎖一個帳戶,而是多守住一份信任。當制度學會尊重民眾、政策回歸常理,社會才有可能從恐懼中甦醒。否則,帳戶雖解,一身狐疑難解;數據雖美,民心早已離散。這場看似針對詐騙的戰爭,若再不改弦更張,最終被騙得最深的,將是整個國家。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