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禪師說禪】什麼是無動無靜 無來無去

圖/禪天下雜誌提供
圖/禪天下雜誌提供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父有一首的偈語:

靜而無欲 客塵遠離

 無動無靜 動靜一如

 無來無去 身心即佛」。

首偈是一種無為法無學法,法用「人」學,那是學不來的;如果用一般的學習方法來學,只能學到它的空,不能妙轉法輪。

因為它是無為法,如果用一般的學習方是有為法,只能學到它的相,學不到真髓。它是無上法,所以要超越生理、心理的障礙,以最究竟的自性來參與,與之同時,是無量法,如果用腦筋意識來學,裝不進去,所以一定要身空心空。

所謂靜,要做到無欲,才能遠離客塵。既然是「客」塵,那麼「主」是什麼?是自性;「客」是根塵,是五官意識,既然是客,不能喧賓奪主,也就是不能以根塵來代替自性。

悟靜離塵間 妙用轉法輪

自性為真,所以要能夠做到靜,就可以達到無欲──如果不需要,就沒有這個欲望的意識存在;如果覺得一切滿足,就沒有根塵的空間。所以第一步就是「靜而無欲,客塵遠離」;只要做到無,客塵自然遠離,不必刻意去斷它。

一般修戒,戒、定、慧三佛學的戒,就是修這個靜字;只要能靜,就可以做到戒;能靜,自然就戒。所以第一步就是要能做到靜,這是妙轉法輪的起點。

當然,要能夠達到這種境界,才能夠用。所謂「用」,就是妙轉法輪;不論是用入世,還是出世,都有妙用。所以好好參這個字。

修禪注重在參;因為我們所的禪,是有生命的。一個人來到世間,從因緣而生,然後長,成長這幾十年中,所接觸的人、事、地、物,以及種大自然的變化,隨時隨地都可以左右我們的心,往往不注意,就被很多根塵所罩。

所謂根塵,就是有餘物,多餘的。我們要修到能夠客塵無染就是要修到心無餘物,就可以證到無餘涅槃。如果還有餘物,就是有餘涅槃,不是最究竟的。

我們來到人間,要經常去開發自己本有的智慧;如何開發?就開始。因為一個人了以後,才能解身心感受到的客觀主觀環境。什麼是主觀環境?就是自己的意識和潛在意識。在求的過程中,發現很多事物都與相對而行,然後就會明白一切根塵是多餘。

一位從事推拿師的同修對我說,他用師父教的靈療法去幫人加持,結果難過了整個星期,比被他加持的那位病人還病得厲害;這是認識不清。

師父的法,可以救活人,也可以救死人;救活人就是讓他不生病,或是幫助生病的人早日痊愈;救死人是讓他超生。因為這位同修從事推拿工作,如果對方願意來修行,就值得為他付出這個代價,去度化他的定業

業報根塵果 修行是明燈

所謂定業,就是一定的業障,已經定在那裡的業障;你可以為他背這個業障到最後,來找師父;否則,若他不願意修行,而又替他背業障,他其實是沒有這麼大的福報

一個人的業報,是根塵的果,包括現世過去所有累積的結果。大家在禪定中,進入最靜的時候,不妨看看身體裡面什麼是根塵,什麼不是根塵,慢慢去證明它發現它,有一天會發現自己真正需要什麼;外,都是根塵。

那要怎麼做?舉個簡單的例子,譬如心臟,如果生理學來解釋是有為法;因為生理學科學的一部如果想用科學來證明宇宙現象,不要到何年何月。目前的科學只能證明宇宙的一小部分,所以才會有發明;其實這些被發明的事物,本來就已經存在那些科學家只是去發現它開發它而已。

體性大自然 氣脈行周天

所以我們活在人間,經常去參大自然我們之間種很微妙的關係。科學就是如此,慢慢證明它的存在,證明一切大自然生命力的存在;科學家只是去開發去發本有的能源,讓人類眾生可以過得好一點快樂一點。由此可知,禪的世界是以科學來證明的。

我曾在電視上看到一場氣功辯論會,與會者包括台北醫師公會理事長一位醫生氣功大會會長;當氣功大會會長被問到:「當你和病人在通電話時,可以直接用氣功治療嗎?」沒想到他竟回答:「我不知道可不可以麼做?」這等於是否定了這個答案。

如果一切證明,就變成有為,才能讓人看讓人聽;如果是無為,除非用相機拍照,也許可以被拍到,或是用更進步的儀器來證明,否則很難;醫生也是要用科學儀器來診斷一樣

在台灣,很多人認為,中醫望、聞、問、切不科學,其實應該實用。醫學的目的是要治病,只要病能夠治癒,何必分中醫或西醫?

後來在那場氣功辯論會上,有一位現場觀眾出面證明,他說自己是華僑,高血壓,在國外看很多醫生,都沒有用,台後氣功,高血壓就不藥而癒了所以他可以證明氣功有效。

那位醫師不同意他的見證,建議還是要每個月到醫院檢查,很堅持自己的看法,不接受人的意見,這就是我執我見,個人的偏見;很多人都有這種執著,這無法在靜中發現問題。

我們不管是研究學問,還是在間處理事務,都應該先以來觀一切動態,才能看得更清楚,同時自己修行功德不會被客塵染;等到自己能夠確實在任何時空做到,就可以分辨出偈語當中的─無動無靜,動靜一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