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李貴敏專欄】10萬元買奶粉容易 買20年希望太難

李貴敏/現任律師

行政院日前拍板推出「好孕三方案」,每胎補助新臺幣十萬元,並搭配試管嬰兒補助3.0以及生育保存補助。消息一出,聲勢浩大,彷彿開出了一帖猛藥挽救台灣正面臨的少子化危機。然而,這場危機絕非一朝一夕所能化解,而是國家長年忽視結構性問題所累積的結果。

回首這幾年,台灣的人口曲線如斷崖般直墜而下,從二〇一五年的二十一萬個新生兒,一路跌至去年僅剩十三萬餘,今年恐難守住十二萬大關。這場「生不如死」的無聲海嘯,正無情地吞噬台灣的未來。它讓大學系所門可羅雀,讓中小學新生報到數急速萎縮,更讓職場勞動力瀕臨枯竭。當年輕人愈來愈少,老人愈來愈多,整個社會的平衡正逐步崩解,這不僅僅是冰冷的統計數字,更是每一位台灣人心中難以言喻的焦慮與哀愁。

在這樣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執政者端出的「每胎十萬」補助,乍看慷慨大方,實則是一場拙劣的會計魔術。這筆錢不過是將既有的社會保險給付,添上些許公務預算,勉強湊出一個聊勝於無的數字。這種政策設計,無異於杯水車薪,企圖以一時的糖果,換取年輕人對未來二十年的承諾,何其荒謬!古人有云:「巧言令色,鮮矣仁。」當政策只剩下包裝,卻沒有真正的誠意與魄力,年輕人如何能因此打消心中疑慮?

政府總將少子化歸咎於年輕人「生不起」,卻忽略了更深層的癥結,是我們「不敢生」與「不想生」。十萬元或許能應付幾個月的奶粉與尿布,卻買不到對未來二十年的安心。當美中貿易戰的餘波,演變成實質的對等關稅,全球供應鏈也因此重組,台灣的經濟更是無可避免地遭受衝擊。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年代,年輕人面對的不僅僅是居高不下的房價,也不祗是飆漲如野馬的租金,而是日復一日的沉重生活開銷。養育一個孩子從呱呱墜地到羽翼豐滿,保守估計至少是數百萬元以上的巨大開銷。這筆無邊無際的費用,與區區十萬元相比,簡直是鴻毛與泰山之差。

更令人心寒的是,政府對於年輕人所面臨的結構性困境,似乎並不理解。尤其,在一個公托名額稀缺、私托費用昂貴的社會,雙薪家庭常在「誰來顧小孩」的爭執中,逼迫一方放棄職涯,又是何等的悲哀?職場環境的僵化與性別的不平等,讓「生小孩」成為職涯的斷點。即便政府宣稱有育嬰假,但現實是,男性仍不敢請假,女性在生育後,升遷之路往往受阻,也讓性別平等淪為空洞的口號。

而當前的政治氛圍,早已不再是以長遠的國家擘劃為目標。在不斷的選舉與罷免風暴中,執政者彷彿失去了對未來的感知能力,只求眼前的利益與掌聲。所謂的「大撒幣」政策,充其量不過是討好選民、鞏固票源的短期操作。當年輕人看到社會在無謂的政治內耗中空轉,當他們在職場上掙扎於低薪與長工時的雙重夾擊,他們逐漸對這個國家失去了信任。這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一種深層的心理挫敗。當他們心中沒有願景,也沒有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遑論為這片土地的未來撒下希望的種子。

因此,少子化問題的癥結不在於「世代自私」,而是「時代使然」。年輕人並非不渴望家庭,也非不嚮往天倫之樂,而是明白孩子一出生,就意味著要在風雨飄搖的時代背上沉重十字架。在這樣的環境裡,他們選擇自我保護,選擇暫時擱置夢想。這不是個人的選擇,而是整個世代面對缺乏遠見的政府時,所做出的最無聲、卻最沉痛的抗議。

當新生兒人數年年探底,這份沉默,就是最強烈的吶喊。年輕人看著政府的大肆宣傳,卻在現實中愈發冷漠。他們不願再相信口號,因為口號無法替孩子提供未來。所謂「安居而後樂業。」如今青年既無法安居,更無從樂業,又怎能心甘情願將理想寄託在下一代?在這樣的環境裡,搖籃空盪盪,正是整個國家未來的寫照。唯有真正落實居住正義、普及托育資源、改善職場環境、減輕教育壓力,讓青年看見可預期的希望,台灣才可能重新聽見那久違的嬰兒啼哭聲,才不至於在歷史的浪潮中悄然沉沒。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