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父母生病或受了委屈,子女遠在千里之外無法及時趕到,該怎麼辦?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速,一種被稱為「外包兒女」的新型服務正悄然興起,為老人提供陪伴、看病、買菜、調解糾紛甚至維護權益等幫助。
新華網指出,在遼寧大連,一名男子組建的「保鏢團隊」近期登上熱搜。他們身著黑衣、身形健碩,常常攜帶禮品走進養老院、社區或醫院,扮演老人「兒女」的角色。據悉,這類服務單次收費在500至2500元(人民幣,下同)(約合2100-10500元新台幣)間,部分從業者月收入可達萬元以上。團隊初期僅有9人,如今已發展至上千人,並在多地設立分部,其中不少成員為退伍軍人或具備法律背景的專業人士。
「外包兒女」的走紅並非偶然。大陸民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97億人,其中空巢、獨居老人比例超過一半,部分城市甚至達到70%。另據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老年人監護問題研究報告》,在接受調查的1611名老年人中,約40%屬於長期空巢狀態,多數人認為生活照料「不足」或「僅能勉強應付」。
對許多年輕人而言,現實壓力使他們難以長時間陪伴父母。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明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指出:「異地工作、生活成本與職業競爭,使得家庭成員分居成為常態。『外包兒女』正是這種結構性矛盾下的市場回應」。
「外包兒女」能替子女分擔陪伴壓力,對失獨、頂客老人而言,甚至成為重要的精神支撐。但業界人士提醒,其服務多未納入專業護理或法律監管範疇,可能存在風險。中國政法大學老年法研究中心教授韓建華指出:「若涉及老人財產代管、醫療陪護等場景,可能引發法律糾紛,甚至出現詐騙隱患。相關部門應儘快建立行業規範與准入門檻」。
專家普遍認為,「外包兒女」反映出大陸養老體系在精神陪伴、社交支持上的不足。大陸國家統計局2025年1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3.1億人,占總人口的22%。隨著需求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老年人不僅需要經濟保障與醫療護理,更渴望情感陪伴與社會參與。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陳麗分析:「當前公共養老服務多集中在硬性需求,精神陪護、心理疏導、社區活動等供給不足。『外包兒女』只是無奈之下的替代品,不能替代家庭親情,更不能取代公共責任」。
專家呼籲,當付費親情逐漸成為部分老人的選擇時,應正視其背後的社會結構性問題。「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如何在市場與公共服務之間找到平衡,決定了未來億萬老年人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