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豬隻悲歌4-2】農業部不敢面對的真相?豬隻被迫死亡走秀:電擊鐵勾拖行成日常

我國至今仍採「活體拍賣」制度,絕大多數豬隻離開牧場後,需經長途運輸並經歷拍賣流程,過程中不乏電擊、拖行、驅趕等不人道行為。圖/取自動物社會研究會網站
我國至今仍採「活體拍賣」制度,絕大多數豬隻離開牧場後,需經長途運輸並經歷拍賣流程,過程中不乏電擊、拖行、驅趕等不人道行為。圖/取自動物社會研究會網站

豬長期以來被誤解為骯髒、懶惰、不聰明的動物,但事實遠非如此。研究發現,豬的認知能力不僅優於人類3歲幼兒,甚至可與海豚、大象等高智商動物並列。牠們懂得互相傳遞情緒,也會感知痛苦,理應被視為有靈性的生命。然而,成為經濟動物後,豬在台灣的命運卻格外艱難,因我國至今仍採「活體拍賣」制度,絕大多數豬隻離開牧場後,需經長途運輸並經歷拍賣流程,過程中不乏電擊、拖行、驅趕等不人道行為。本篇專題將檢視台灣活體拍賣制度下的動物福利爭議,並對比國際標準,思考台灣是否該走向更人道的產業轉型。

農業部6月初宣布台灣成為亞洲唯一3大豬病非疫國,將積極推動豬肉外銷重返國際市場,但台灣豬隻產銷至今仍採用嚴重虐待動物的「活體拍賣」交易制度,自2016年起民間團體便倡議政府應積極輔導肉品市場轉型,廢除活體拍賣,農業部多年來卻無積極作為,以致制度性暴力依舊普遍存在。

台灣豬隻活體拍賣的流程與設計,逼迫豬必須一隻隻進入狹窄的拍賣通道「走秀」,以供肉商觀察體態競價。圖/取自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網站

台灣豬隻活體拍賣的流程與設計,逼迫豬必須一隻隻進入狹窄的拍賣通道「走秀」,以供肉商觀察體態競價。圖/取自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網站

全台肉品市場暗角曝光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日前披露去年9月到今年3月,在全台11個縣市、13個肉品市場調查拍攝的最新影像。揭露台灣每年約600萬隻豬在被屠宰場前,被迫經歷暴力電擊、鞭打、鐵釘刺印、活勾上顎或拖拉肛門等慘無人道的虐待折磨。而豬隻活體拍賣的流程與設計,逼迫豬必須一隻隻進入狹窄的拍賣通道「走秀」,以供肉商觀察體態競價。

豬在拍賣通道閘門的控制下被迫忽走忽停,常因驚恐而停滯,就遭工作人員用電擊棒、棍棒鞭打、甚至戳刺肛門,逼迫前進。而當豬被電擊、棒打奮力往前衝時,又會被下一道忽然落下的閘門擋住,導致莫名撞上閘門,每隻豬在拍賣後幾乎都傷痕累累。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指出,全台拍賣數量較高的縣市肉品市場,如新北、雲林、南投、桃園、彰化都有許多豬因拍賣緊迫癱倒無法行走。

其中,宜蘭肉品市場將緊迫無法站立行走的豬,以鐵鍊單腳吊起來秤重,再用鐵鉤勾住豬的上顎拖回拍賣場;而新北市拍賣數量為全國之冠,每天約5個小時的拍賣過程,至少有25至30隻豬因過度緊迫癱倒無法行走,被趕到濕滑的走道外後,又再次遭受滑倒二度傷害,最後動彈不得後又被暴力拖拉,現場豬隻哀嚎聲不斷。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披露宜蘭肉品市場嚴重虐待動物事證。圖/取自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網站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披露宜蘭肉品市場嚴重虐待動物事證。圖/取自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網站

活體拍賣制度下 豬隻面臨長途運輸的死亡風險

去年8月國道一號北上72.9公里、楊梅路段,一輛載豬貨車追撞路肩停放的大貨車,衝擊力道讓4頭肉豬從車上摔落逃竄,另有3頭豬因車身擠壓當場死亡,牠們在生命最後一段路上承受了極大的驚恐與痛苦。這也是2024年第8起因豬隻運輸造成的交通事故。

台灣目前的豬肉交易制度,仍以「活體拍賣」決定價格,為了追求較高的拍賣價格,豬農經常選擇將豬隻送往外縣市拍賣,造成南豬北運、北豬南送成為產業常態。以屏東為例,當地豬隻常被運送數百公里到新北市肉品市場,沿途經歷長時間的缺水、飢餓、曝曬,甚至暈車、嘔吐,過程中豬的排泄物與可能的疫病傳播,也讓公共衛生面臨隱憂。

若拍賣結果由原本產地的買主標得,這些豬還得再原路送回,進行屠宰作業。由於國內運豬車多為開放式設計,僅用欄杆分隔,豬隻在寒冬酷暑中反覆運送,經常出現中暑、骨折、嘔吐,甚至緊迫死亡的情況。這種高碳排、低效率、又有衛生風險的運輸模式,成為多數台灣豬生命最後一段路的日常。

工作人員用鐵鉤勾起癱坐在地上的緊迫豬隻上顎及肛門,甚至刺穿豬隻嘴部,把豬隻拖上車斗載走。圖/取自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網站

工作人員用鐵鉤勾起癱坐在地上的緊迫豬隻上顎及肛門,甚至刺穿豬隻嘴部,把豬隻拖上車斗載走。圖/取自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網站

根據農業部及肉品市場統計,約有36%的豬隻在拍賣後並不在當地屠宰,而是被轉送其他屠宰場,增加了多次運輸的風險。農業部資料也顯示,每年約有近萬頭豬在運輸過程中死亡,暴露出台灣畜產運輸制度的沉痾與急需改善之處。

台灣每年上市的豬隻約有750至800萬頭,等於每天有超過2萬5000頭豬在路上被運送,保守估計,每天有約600輛運豬車穿梭各地公路。依現況約有15%的豬隻會直接運往民營屠宰場進行屠宰;其餘85%則需先送到各地肉品市場參與拍賣,由肉商競價決定價格。拍賣結束後,大約6成的豬隻會直接在拍賣市場附設的屠宰場進行處理,另外約1成多,則被轉運到民間屠宰場,增加了運輸次數與風險。

一輛承載豬隻的貨車,於國道一號北上楊梅路段,不慎撞上因故障緩慢行駛於路肩的大貨車,造成4隻豬隻摔落逃脫,下層數十隻豬被重壓,另有3隻遭壓死。圖/取自桃園都臉書

一輛承載豬隻的貨車,於國道一號北上楊梅路段,不慎撞上因故障緩慢行駛於路肩的大貨車,造成4隻豬隻摔落逃脫,下層數十隻豬被重壓,另有3隻遭壓死。圖/取自桃園都臉書

民團訴求建立科學化「屠體評級」制度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認為,現行的活體拍賣制度,潛藏不少動物福利、公共衛生的隱憂。2016年動社拍攝的紀錄片「備受折磨的台灣豬」,揭示了豬隻在運輸、拍賣過程所遭遇的痛苦。包括驅趕過程遭受電擊;運輸過程面臨的種種緊迫等。而肉品市場的活豬來自四面八方,也增加了人畜共通疾病的傳播風險。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指出,根據《動保法》第6條規定,任何人不得騷擾、虐待或傷害動物,第10條更規定對動物不得有的行為包括:「於運輸、拍賣、繫留等過程中,使用暴力、不當電擊等方式驅趕動物,或以刀具等具傷害性方式標記。」依據動物傷亡嚴重程度應依據第25、30、30-1條規定裁罰,要求農業部積極調查裁處,不應再漠視。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表示,國際上多數已開發國家皆淘汰活拍,改採科學化的「屠體評級」制度,豬隻從牧場直送屠宰場,經儀器量測脂肪厚度與瘦肉比後分級定價、公平交易,也減少疫病傳播的風險。但台灣至今仍仰賴拍賣現場肉商「看外型喊價」,交易方式既落後又不具透明度,導致產業現代化長期停滯。她強調,農業部未能終止活體拍賣,動社將不惜把影片放送至世界各國,讓全球看見台灣農業部「不敢面對的真相」。

許多豬隻承受不了緊迫折磨,走不動直接癱軟在地。圖/取自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網站

許多豬隻承受不了緊迫折磨,走不動直接癱軟在地。圖/取自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網站

終結落後野蠻肉品生產 萬人連署保障動物福利

針對有業者擔心屠體評級制度,豬價會被屠宰場、財團操縱,陳玉敏認為,只要政府建置公開透明的評級與價格平台,讓承銷人根據屠體品質數據交易,反而可以反映豬農飼養管理的用心與技術,提升豬農飼養的國際競爭力。農業部多年來委託學者研究建立台灣豬隻屠體的評級標準,屠體品檢儀器也早已具備,農業部及各縣市政府實在不應再有任何藉口延宕。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也於今年4月23日發起「廢除豬隻活體拍賣」線上連署,截至目前已有近2萬人參與,顯示許多民眾非常在乎經濟動物福利。動保團體呼籲,「吃豬肉,不應殘忍虐待,共同要求農業部:推動豬肉產銷現代化,提出轉型屠體交易政策期程,廢除活體拍賣制度,保障動物福利,提升肉品安全與品質。」

當台灣力求將豬肉出口推上國際市場舞台,卻仍在產銷體系的最前線,維持著一套落後、殘酷的「活體拍賣」制度,動物福利與公共衛生問題卻被選擇性忽視。當全球畜產產業正朝向透明化、科學化、公平化邁進,台灣的豬隻,卻依舊在拍賣場的走道上重複上演著電擊、拖拉與恐懼。豬隻不是單純的「商品」,更是擁有感知、記憶與痛苦感受的生命。轉型、改革,不只是產業升級的口號,更是衡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