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中國國民黨主席參選人
在東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為了抑制劉備勢力的崛起,親自率領大軍進攻。劉備兵敗逃亡,戰亂中與關公失散,留下關公守護甘夫人與糜夫人。關公孤立無援,被曹軍圍困於土山(今江蘇邳州土山鎮),局勢危急萬分。
曹操深知關公是難得的英才,便派大將張遼前去勸降。張遼以利害相勸,對關公提出了三個理由:「一來,可保全甘夫人和糜夫人安全;二來,不違背桃園結義的誓言;三來,暫留性命以待日後報效兄長。」面對如此進退兩難的局勢,關公心中牽掛二嫂的安危,同時不願辜負對劉備的忠義。他提出了「屯土山約三事」作為投降的條件:第一,他只降漢帝,不降曹操;第二,曹操需善待二嫂,並按皇叔之禮供養,不許曹軍擾亂;第三,一旦得知劉備下落,無論千里萬里,他必定辭去追隨。條件缺一,絕不降曹。
曹操對前兩項條件爽快答應,但對第三項卻猶豫不決。最終,在張遼的勸說下,曹操勉強同意,這才讓關公安心暫居曹營。即便身處敵營,關公的忠義之心卻絲毫未改。曹操贈予他一件華麗的戰袍,他卻將戰袍穿在內裡,外罩劉備所贈的舊袍,以示不忘兄長之恩。曹操又贈赤兔馬,關公滿懷感激,拜謝不已。曹操困惑地問:「為何如此感激?」關公坦然回應:「赤兔馬日行千里,若知兄長下落,一日便能與之相見!」
曹操甚至上奏朝廷,封關公為「漢壽亭侯」,並鑄印相贈。關公卻發現印文未冠以「漢」字,堅持不受。直到曹操重新鑄印為「漢漢壽亭侯」,關公才肯接下,這既是對曹操禮數的回應,也是對忠於漢室信念的堅守。
當關公終於得知劉備在袁紹處時,他立即前去拜辭。然而,曹操故意避而不見,想留住這位忠勇的將才。關公無奈之下修書辭別,將曹操所贈金銀財寶封存於庫,並將「漢漢壽亭侯」的印信懸於堂上大梁,以明不忘恩義。他隨即護送二位嫂嫂離開曹營,留下了「封金掛印」的千古美談。
在曹營的處境中,關公並未因身陷險地而改變初衷,也未因名利誘惑而動搖信念。他的忠心與堅定,不僅彰顯了忠義之道,更顯示了大丈夫不為利禍所移的崇高品格。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雖無關公那樣逼至絕境的考驗,卻也常面臨違背道德的誘惑。唯有保持如關公般堅守初心、不改信念,才能超越心靈的羈絆,走向光明坦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