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張亞中專欄】川普如何對待日本 台灣看清楚了嗎?

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中國國民黨主席參選人

「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恆的盟友,只有永恆的利益。」這句十九世紀英國首相帕瑪斯頓(Lord Palmerston)的經典名言,在美國總統川普對待日本、加拿大、歐洲等「盟國」的態度上,再次印證得淋漓盡致。

7月8日川普給了日本首相石破茂一封措辭強硬的公開信,明言若日方不在8月1日前達成貿易協議,美國將對日本徵收25%的關稅。這一舉措,不僅讓長期自認為「最親美盟友」的日本錯愕,更揭示了川普對日本的根本態度:你是不是戰略夥伴不重要,但你肯不肯付錢,才是關鍵。

川普的個性眾所皆知:強勢、功利、直接、善變。他一貫以商業邏輯主導外交決策:凡是對美國造成貿易赤字的國家,不論敵友,都該補償、讓利、甚至挨罵。這種「無盟友,只有生意」的風格,在他的第一任期中已充分展現,如今重返白宮,更是加倍演出。

五個月前,石破茂還與川普總統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合影寒暄,川普當時高喊「fantastic relationship」,讓日本媒體一片歡騰。但短短一季,川普就翻臉不認帳,痛批日本是「被寵壞了的國家」。這無情的變臉,清楚昭示川普的真心話:昨天是兄弟,今天就是冤家;盟友的頭銜,擋不住一紙關稅令。

事實上,川普對日本的不信任,早在1980年代就埋下種子。當時日本崛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讓美國資本界與產業界倍感威脅,川普作為房地產開發商,對日本「買下美國」的印象記憶深刻。他始終認為日本是一個「擅於包裝、實則佔便宜」的經濟體,即使在他第一任期中與安倍晉三建立了個人友誼,也未改變他對日本「佔美便宜」的敵意。

而今,日本以為只要繼續做小伏低,擺出卑躬屈膝的笑臉,就能換得對等協商,結果卻發現,一切如幻影。石破茂政府強調日本是美國最大外資來源國、創造百萬就業機會、在印太戰略中扮演抗中先鋒,但川普只看兩件事:「汽車與大米」。前者是美國貿易逆差的罪魁,後者則被視為日本設置市場壁壘的象徵。在這樣的認知下,日本任何「盟友情感牌」都是笑話。川普的確很無禮與無理,但那又怎樣?

更可悲的是,日本政府竟對川普「沒有特殊待遇」的表態感到驚訝。他們似乎至今仍沉醉在冷戰時期「日美同盟」的幻影中,以為只要配合美國的外交路線,就可換得經貿上的寬容。殊不知川普版的美國早已不談感情,只談數字;你貢獻多少,才有資格談條件。即使日本首相戴上川普贈送的「讓美國再次偉大」紅帽,也只是個「必須被徵稅的高級粉絲」罷了。

正如《華盛頓郵報》所言:「日本正在學習與美國同盟的殘酷課程。」這不只是日本的苦果,更是對所有東亞國家的一次警鐘。

尤其是台灣。台灣不少政客與媒體,總愛吹捧「台美關係史上最好」,卻從不思考:這種「最好」是基於平等合作,還是因為我們比別人更順從、更付出、更沒有選擇?當川普可以毫不留情地向日本開刀,那麼對於一個無邦交、無軍事條約、無政治承諾的台灣,又有多少耐心與同情可言?

日本正在為自己的外交迷思買單,台灣是否也該照照這面鏡子?我們是否也正走在一條「以幻想換承諾、用代價換安慰」的危險道路上?

當前台灣仍將美國視為唯一依賴選項,卻不敢深問代價、也不敢另尋出路,這種依附與信仰,不僅危險,也終將付出沉痛代價。川普對日本的重擊,不僅是對日美關係的警示,更是給台灣一記清醒劑。當他開口關稅、抬手算帳,我們還要天真以為他會為台灣仗義、會共患難嗎?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