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有片】「西夏陵」申遺成功 大陸世界遺產總數達60項

西夏陵1、2號陵,實證了西夏王朝在絲綢之路上的中繼樞紐地位。圖/取自銀川西夏陵區管理處
西夏陵1、2號陵,實證了西夏王朝在絲綢之路上的中繼樞紐地位。圖/取自銀川西夏陵區管理處

當地時間2025年7月11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的第47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World Heritage)大會上,大陸申報的「西夏陵」成功通過審議,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是中國第60項世界遺產。

西夏陵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郊,坐落於賀蘭山南段東麓,總面積接近40平方公里,是11至13世紀黨項族建立的西夏王朝(1038—1227年)歷代皇帝與王族的陵墓群。陵區包含9座帝陵、271處陪葬墓、北端5.03公頃的建築遺址與32處防洪設施遺構,與起伏壯麗的賀蘭山共同構成一幅獨特的歷史與自然景觀圖譜。

西夏陵是西夏留存至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遺存,直接為中國歷史上延續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不可替代的見證作用,實證了西夏王朝在絲綢之路上的中繼樞紐地位。西夏王陵中最著名的帝王陵墓是景宗李元昊的泰陵。此外,太祖李繼遷的裕陵和太宗李德明的嘉陵也較為知名,是西夏王陵中較早修建的陵墓。

西夏陵具有歷史連續性與文化獨特性,圖為西夏陵3號陵。圖/取自銀川西夏陵區管理處

西夏陵具有歷史連續性與文化獨特性,圖為西夏陵3號陵。圖/取自銀川西夏陵區管理處

西夏陵在選址方位、空間布局、陵寢制度、陵墓建築、營造技術、喪葬習俗等方面所體現的特徵,全面承襲唐宋帝陵陵寢制度和傳統木構建築體系,吸收黨項、吐蕃、回鶻、契丹、女真等多元族群文化傳統,充分展現了這一時期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之間,以寧夏平原為中心,基於不同民族相互交流而產生的文化融匯與創新特徵。

根據考古學與史學研究,西夏王朝地處中原與西域交匯之地,掌控絲綢之路中段要道。西夏陵的考古遺存不僅見證了王朝自身的興衰與君主世系延續,也提供了古代多民族融合、東西文明互通的重要實物證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公報指出:「西夏陵以其歷史連續性與文化獨特性,對人類文明發展具有突出普遍價值」。

1987年長城、敦煌莫高窟首度入選起,隨著西夏陵成功申請世遺,大陸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項目總數正式達到60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