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人民日報》呼籲「同志」稱呼回歸主流 大陸網友諷刺是表面文章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上台後,「同志」稱呼在大陸官方場合出現的頻率增加。圖/取自央視截圖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上台後,「同志」稱呼在大陸官方場合出現的頻率增加。圖/取自央視截圖

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日前刊文呼籲將「同志」稱呼重歸主流,如此才能讓社會風氣重歸淳樸。有網友吐槽,是在做表面文章、本末倒置,《人民日報》是否認為只要互相稱「同志」,就證明社會風氣淳樸了?

中共今年再次加強反腐敗與黨紀要求,繼5月份通令「反浪費」後,大陸各級政府紛紛加碼,以致於有國營銀行主管中午與客戶一同吃飯就被罰款;也有機關要求所有員工聚餐時不得超過3人。這項政策導致各地餐館生意大壞,影響經濟復甦。

為此,人民網還刊出《禁止違規吃喝,不是吃喝都違規》的評論文章批評,各地推進違規吃喝專項整治的執行過程中,個別地方「層層加碼」,把「禁止違規吃喝」簡單等同於「禁止吃喝」,這種行為也是「懶政」,是「形式主義」的變種,讓商家失了生意,也讓民生煙火黯淡。

「同志」的稱呼原來有極強的政治性,現在已經世俗化、商業化。圖/取自大陸網路

「同志」的稱呼原來有極強的政治性,現在已經世俗化、商業化。圖/取自大陸網路

沒想到,《人民日報》又提到重新重視使用「同志」的稱呼。河南「伊家之言」公眾號點出,《人民日報》也算是官媒了,別只光說漂亮話,先在官方體制內試試,下級見了上級不再稱呼「局長」、「主任」,全部叫「同志」,看看會是怎樣的場景,實踐過了再來說;反腐打「老虎」、「蒼蠅」年年打不完,貪官一批批的前赴後繼,根本上沒解決好問題,就想著從稱呼上解決問題,這跟荒山野嶺刷綠漆有什麼區別,就算完成綠化任務了?

春秋時期,左丘明在《國語·晉語四》中對「同志」一詞作了解釋:「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志。」《後漢書·劉陶傳》:「所與交友,必也同志。」1921年,中共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黨綱中規定:「凡承認本黨黨綱和政策,並願成為忠實的黨員者,經黨員一人介紹,不分性別,不分國籍,均可接收為黨員,成為我們的同志。」當時的「同志」稱呼,正式被賦予了政治色彩,只要是「同志」,就表示是「自己人」。

但隨著大陸經濟發展,「同志」的政治性,甚至重要性也發生變化,20多年前,北京公廁牆上甚至出現「同志們,沖啊」標語,提醒大家使用後要沖水,這件事當時還上了大陸報紙,遭到官方批評「不尊重革命烈士」,但民間仍是船過水無痕。

20年後的今天,「同志」的政治色彩已經基本消融完了,大陸民眾平時不會用這個稱呼,偶爾說起來,也是帶著朋友之間的調侃:「你這個小同志,蠻機靈的嘛。」
類似的詞語還有「雷鋒」,以前都是很嚴肅莊重的稱謂,現在使用場景往往是:「我X,沒看出來你還是個活雷鋒」,雖然不是貶義詞,但是也沒有以前那麼明顯的政治意謂。

另外,「同志」也指同性戀族群,有網友猜測,可能這一點才是《人民日報》呼籲「同志」稱呼要回歸主流的主要原因吧。

北韓領導人金正恩被大陸人戲稱「金三胖」,甚至有商品被冠上「三胖」之名。圖/取自大陸網路

北韓領導人金正恩被大陸人戲稱「金三胖」,甚至有商品被冠上「三胖」之名。圖/取自大陸網路

網友們認為,《人民日報》呼籲將「同志」回歸主流稱呼沒什麼意義。

首先,詞語含義的變遷是歷史規律,隨著社會發展,一些詞語就喪失了原本的意義,這些是很常見的,比如「小姐」、「呵呵」、「綠茶」、「鮮肉」等;專家教授現在要單單搶救「同志」這個詞,且不說能不能搶救出來,關鍵是沒什麼意義啊,是違反歷史發展規律。

還有,現在的網友都有自己的主見,不會聽黨話、跟黨走,不會輕易人云亦云,而且網友都很聰明,總是能找到辦法迴避官方的網管;例如,之前大陸網上禁止出現「三胖」這個詞語,原因是對北韓領導人金正恩不敬,但大陸網友就自發地把「三胖」改成「三月半」;所以,搞不好官方要大家用「同志」的稱呼,到時候又被網友惡搞,弄出更奇怪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