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度過93歲生日的阿根廷裔美籍知名作曲家席夫林(Lalo Schifrin,本名Boris Claudio Schifrin,Lalo出自其童年綽號),6月26日因肺炎在洛杉磯的一家醫院逝世。
這位榮獲葛萊美獎的作曲家,以充滿爵士感、律動鮮明的風格著稱,曾為數十部電影與電視劇配樂,其中最令人難忘的,莫過於《不可能的任務》(Mission: Impossible,舊譯虎膽妙算)主題曲;他在電影《警網鐵金剛》(Bullitt)那場令人血脈賁張的飛車追逐戲中,選擇以徹底無音樂的方式來營造緊張氣氛,這樣大膽的作法更是廣受稱讚。
席夫林是布宜諾斯艾利斯一位音樂會首席小提琴家的兒子,從小便演奏高難度的古典作品。他曾將自己的爵士樂啟蒙──始於親耳聽見小號手路易斯.阿姆斯壯(Louis Armstrong)的現場演出──比喻為「宗教上的皈依」。不到30歲時,他已是知名bebop小號手吉雷斯皮(Dizzy Gillespie)的鋼琴手與編曲人。
身為作曲家的他,以《Gillespiana》嶄露頭角,這是一部為大型爵士樂團創作、極具企圖心的爵士組曲,也是吉雷斯皮高亢快速小號演奏的展演平台。這張於1960年發行的專輯融合了拉丁與非洲元素,銷量突破一百萬張,讓席夫林躍升為好萊塢音樂界的明日之星。
雖然像亨利.邁錫尼(Henry Mancini)與強尼.曼德爾(Johnny Mandel)等作曲家已經將爵士樂帶入電視與電影配樂領域,但席夫林被認為是首位將爵士與交響樂融合進電影配樂的人。到1969年為止,《時代雜誌》形容他是「業界最富創意的電影配樂作曲家」,稱讚他「靈巧的爵士手法」與「富有拉丁風味的藍調風格」。
到了那時,席夫林已是電視圈的資深配樂家。他筆下最廣為人知、歷久不衰的旋律,就是CBS間諜影集《不可能的任務》(1966-1973)的片頭主題曲——該節目製作人Bruce Geller曾要求席夫林寫出「令人興奮但又不過於厚重」的主題曲——席夫林於2015年接受NPR訪問時回憶說:「當觀眾去廚房拿可口可樂時,我希望他們一聽到那首曲子就立刻說,『喔,這是《不可能的任務》。』」
那首以罕見的5/4拍寫成的主題曲,深植人心,並在1980年代末ABC的《新虎膽妙算》以及後來由湯姆.克魯斯主演的同名電影系列中重新回歸。
1967年,席夫林因這首主題曲與專輯《Mission: Impossible音樂》獲得兩座葛萊美獎。(他還得過1964年與1965年得過另外兩座葛萊美,分別是為爵士風琴手Jimmy Smith創作的《The Cat》,以及席夫林以爵士風格重新詮釋天主教彌撒經文的《爵士彌撒組曲》(Jazz Suite on the Mass Texts),由爵士長笛/薩克斯風演奏家Paul Horn詮釋)
席夫林成為動作導演首選的配樂家。在《骯髒哈利》(Dirty Harry)與續集中的迷幻搖滾與爵士結合之後,他為多部品質參差不齊的電影配樂,包括《電話情殺令》(Telefon, 1977)與《協和客機…1979年機場》(The Concorde … Airport ’79)等。他也在1973年為《龍爭虎鬥》(Enter the Dragon)譜寫結合亞洲音樂語彙與放克爵士的原聲配樂——據說這是緣於李小龍喜歡在訓練時聽《不可能的任務》的主題曲。
他共獲得六次奧斯卡提名,包括《鐵窗喋血》(Cool Hand Luke, 1967)、《狐群狗黨》、(The Fox, 1967)《浩劫之旅》(Voyage of the Damned, 1976)、《鬼哭神號》(The Amityville Horror, 1979)、《琴挑群英》(The Competition, 1980)與《騙中騙續集》(The Sting II, 1983)。
歷經一段事業的沉寂期後,他於晚年迎來事業復興,為《尖峰時刻》(Rush Hour, 1998)及其兩部票房成功的續集創作帶有中國元素與放克動作節奏的配樂,主演為成龍與克里斯塔克(Chris Tucker)。導演Brett Ratner曾對《綜藝報》表示:「席夫林從來沒有失去他的時尚感。」 席夫林最終也將爵士與古典的融合帶入音樂廳。他創作了50部音樂會作品,包括七首協奏曲、一部芭蕾與一首交響曲。他甚至設計了一套新的記譜法,幫助交響樂團「搖擺」起來。
他自1992年至2011年間發行了一系列名為《爵士遇見交響》(Jazz Meets the Symphony)的專輯,邀請如倫敦交響樂團等樂團演奏艾靈頓公爵(Duke Ellington)與邁爾士.戴維斯(Miles Davis)的音樂,並搭配爵士樂團伴奏。
然而,他的古典作品評價平平。1992年《紐約時報》樂評人Bernard Holland在評論其第二首協奏曲時寫道:「它的雜亂典故被一種像是酒吧鋼琴的風格串聯起來……透過熟悉的過濾程序,將黑人音樂『漂白』。想像哈林河穿過比佛利山,你就能理解我的意思。」
儘管如此,席夫林依然從早期作品中獲得穩定收入。《不可能的任務》主題曲的版稅與《鐵窗喋血》配樂中的一段樂句——那段用於鋪路場景的片段,包含撞擊聲、警鈴般的鐘聲與急迫的銅管——多年來被ABC《目擊者新聞》(Eyewitness News)用作主題曲。他的電影與電視配樂也常被嘻哈與舞曲藝人如Portishead、Dr. Dre與N.W.A取樣使用。
席夫林1932年6月21日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他在科隆劇院(Teatro Colón)附近長大,那裡是他父親路易斯擔任布宜諾斯艾利斯愛樂樂團首席小提琴的位置。
他六歲開始學鋼琴,第一位老師是丹尼爾.巴倫波因(Daniel Barenboim)的父親恩里克.巴倫波因(Enrique Barenboim)。1945年的好萊塢電影《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講述作曲家蓋希文的故事,加上那場阿姆斯壯的演出,激起了他對爵士樂的興趣。
在裴隆(Juan Perón)的民族主義政權治下,美國爵士唱片遭到嚴格限制。但席夫林有一位在美國商船隊工作的朋友時,偷偷把這些東西從紐奧良走私進來。席夫林回憶說:「即使在夏天,我也穿著雨衣,把唱片藏在腰間。」
1952年,他前往巴黎音樂院深造,師承梅湘(Olivier Messiaen)等名師,同時兼職夜總會鋼琴手。回到阿根廷後,他組建自己的樂隊,團員之一包括日後知名薩克斯風手與電影作曲家巴比耶里(Gato Barbieri)。1956年,吉雷斯皮率領國務院贊助的樂團訪問布宜諾斯艾利斯,第一次聽見席夫林演奏後,立刻為他才華所折服。
1963年,席夫林離開吉雷斯皮的樂團,轉而投身電影工作。他首批作品之一是1965年史提夫.麥昆(Steve McQueen)主演的《辛辛那提交鋒》(The Cincinnati Kid),由雷.查爾斯(Ray Charles)演唱他創作的主題曲。
他也為多部影集創作爵士風主題曲與配樂,如《鐵膽雄風》(Mannix)與《醫生當家》(Medical Center,開場用合成器模仿警笛)。他還為ABC警匪劇《Starsky and Hutch》第一季寫過一段主題曲,後來被替換。
儘管他的音樂會作品產量豐富,影響力卻有限。他曾指揮世界各地樂團,包括參與數場「三大男高音」演出,並曾任加州格倫代爾交響樂團與巴黎愛樂的音樂總監。
席夫林的第一段婚姻對象是Silvia Schon,兩人後來離婚;1971年,他與Donna Cockrell再婚,對方也負責管理他的事業與唱片品牌Aleph。除了妻子,他的遺族還包括與前妻所生的兩個孩子威爾與法蘭西絲、與現任妻子所生的兒子萊恩,以及四個孫子女。
席夫林曾出版自傳《不可能的任務:我的音樂人生》(Mission Impossible: My Life in Music, 2008),書名正是對他最長遠音樂遺產的致敬。他在接受《倫敦每日電訊報》訪問時說:「這讓我感到滿足,也讓我重新充滿活力。它能跨越文化、年齡的界限,架起時代之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