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歲的陳女士罹患肝細胞癌晚期,日前位於肝臟右葉的12.6公分大腫瘤破裂,造成腹腔出血,在他院接受電腦斷層檢查後,被緊急轉至台北慈濟醫院以動脈栓塞術治療。由於腫瘤過大且緊鄰大血管難以切除,放射腫瘤科常佑康醫師與病人及家屬討論放射治療選項後,相較於傳統小劑量、五週的放射線治療,病人選擇兩週內接受五次大劑量的「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之後配合免疫藥物和標靶藥物,成功使腫瘤縮小至5.8公分,準備轉回一般外科評估手術可能性。
肝癌常見於B型與C型肝炎帶原者、肝硬化病人以及長期飲酒者更是高風險族群。由於肝臟是沉默的器官,早期腫瘤即使已經生成,病人常無任何症狀,等到出現不適時,往往已屬中晚期,腫瘤變大或侵犯重要血管、器官,錯失開刀的黃金時機。而若是肝腫瘤增大破裂,導致腹腔內出血,就必須以動脈栓塞術止血,以避免失血休克。常佑康醫師說明:「動脈栓塞術只能暫時控制破裂的肝腫瘤出血,無法縮小腫瘤或長期控制病情,針對這類無法手術的肝癌病人,除了藥物治療,支持性治療外,已有國外研究證明,放射治療合併免疫藥物積極治療,會有顯著的加乘效果,比單獨使用有更好的腫瘤反應率。」
過往,肝癌病人多在其他治療無明顯效果時,才轉至接受放射線治療,但因為病況已近晚期,肝功能狀態不佳,只能以連續20至30次的一般劑量(約每次2-2.5Gy)放射線照射,治療成效相對受限。常佑康醫師解釋,SBRT不同於傳統長療程低劑量放療,而是以少次數、大劑量(總劑量約40-50Gy,單次8-10Gy)的方式治療腫瘤,使腫瘤細胞有效死亡,達到腫瘤縮小或消失的效果。由於肝臟本身的功能單位屬於平行排列,即便有部分正常肝組織接受高放射劑量,仍能保留足夠肝功能,不影響整體肝臟運作。
然而,肝臟會隨呼吸上下移動,為了精準定位腫瘤、避免傷及周圍正常肝臟與腸胃道器官,治療前會以儀器壓迫橫膈膜限制腫瘤的移動範圍,並進行三組電腦斷層掃描:包括一組標準速度、兩組慢切掃描,藉此觀察腫瘤在整個呼吸週期中的位置與移動範圍。待描繪腫瘤與正常組織、完成劑量計算後,每次治療前搭配即時影像導引技術,使用3D電腦斷層比對腫瘤及軟組織位置,提高放射治療準確度。常佑康醫師提及,這項治療適用於無法手術切除腫瘤的病人,由於放射劑量會一併影響鄰近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因此病人正常肝臟體積必須足夠、肝功能相對良好才可安全施行。小腫瘤以SBRT治療有機會完全消失,另可應用於較大腫瘤的橋接治療,即先給予SBRT使腫瘤縮小,再銜接至手術切除或肝臟移植。國外研究指出,SBRT治療肝癌的五年局部控制率高達82%,5年存活率也有明顯提升。除肝癌外,SBRT也被運用於肺癌的治療。
常佑康醫師提醒,若肝癌病灶位置合適、病人肝功能狀況允許,手術仍是最理想的治療方式。但對於無法開刀的病人,可將SBRT 納入治療選項之一,建議盡早至放射腫瘤科讓醫師評估與討論,若可接受此類治療,將有機會使腫瘤縮小、消失,或達到銜接至手術切除的治療效果。
- 鐵皮屋變殺手 醫示警:熱傷害不處理恐致命
- 別讓過敏成為養狗的阻礙 三伏貼改善諸多過敏症狀
- 八旬翁五分鐘上一次廁所 都因這個問題難啟齒
- 名醫會客室/耳朵常聽見熟悉的旋律?可能是失智前兆!
- 僑生脊椎像蜈蚣 台灣醫生神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