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碎症候群又稱為壓力性心肌症或章魚壺心肌症,是由生理或心理壓力引起短暫性心肌病變,過去認為此病預後良好,但最近的研究顯示約有5%的病人因合併心因性休克而死亡。心碎症候群於1990年由日本醫師提出,因其心臟收縮表現類似日本人抓章魚使用的章魚壺而命名為章魚壺心肌症,此病的臨床表現和心肌梗塞很難區分,突發性胸痛伴隨心電圖和心臟酵素的變化,甚至不少病人是做完心導管檢查排除急性心肌梗塞後才診斷心碎症候群。於病史中可由最近是否有新發生的生理或心理上壓力來找尋蛛絲馬跡,像是腦中風、肺炎、消化道出血、癌症、骨折、手術、失去至親、離婚,甚至有報導於大地震之後心碎症候群病人數量會明顯上升。此病好發於停經後的婦女,平均年齡為65至70歲,抽菸、酗酒、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焦慮以及憂鬱也是此病好發的危險因子,年輕人罹患心碎症候群也是女性多於男性。
臨床表現
最常見的症狀為胸痛(75%),其次為喘(50%)和頭暈(25%),也可能會有全身無力或昏倒。
病理機轉
病理機轉目前認為由交感神經過度興奮釋放出大量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和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研究顯示其濃度比急性心肌梗塞病人高出3倍,升高的兒茶酚胺誘導心肌細胞發炎、壞死、減少心肌組織灌流功能和局部心肌功能喪失。後續產生心臟衰竭和左心室收縮功能下降,若影響範圍大有可能發生心因性休克甚至死亡。
診斷
1. 新的心電圖變化
2. 心臟酵素升高
3. 心導管檢查無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
4. 排除嗜鉻細胞瘤和心肌炎
5. 左心室收縮呈現章魚壺形狀等
治療
心碎症候群的治療方式以支持性療法為主,且治療持續到左心室恢復功能為止,大部分在症狀發生3周內左心室收縮功能會慢慢恢復。若是症狀輕微不一定需要藥物治療,但若已產生心臟衰竭的症狀及左心室功能顯著下降建議及早介入治療。藥物治療原則等同心臟衰竭治療,以血管擴張劑和利尿劑減輕肺水腫及周邊組織水腫、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減少左心室重塑、β-受體阻斷劑降低心臟耗能,醛固酮抑制劑也被認為有幫助。若病人已進展至心因性休克,應給予強心劑或血管收縮劑以維持其他器官之正常血液灌流,倘若仍無法改善心因性休克則要考慮體外膜氧合(俗稱葉克膜)治療。
預後
整體而言心碎症候群的預後良好,95%的病人於幾周內能完全恢復,每年的復發率為1.5%。但最近研究顯示院內死亡率為5%較過去1-2%明顯上升,主要發生在血壓不穩定的病人。由情緒壓力引起的心碎症候群預後較佳,因生理壓力及內科疾病引起的心碎症候群預後則較差。總體而言經由詳細的診斷後施行個人化治療為目前治療的原則。
- 熟女取卵想圓媽媽夢 竟發現罹子宮內膜癌
- 婦人中風竟是心臟作怪 心房內黏液瘤引發血栓
- 台大醫院創食道癌治療新指引 先放主動脈支架晚期仍有救
- 走路常跌倒?小心「肌少症」
- 胰臟囊腫有癌化可能 及早治療預防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