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2024年無人機飛滿2666萬小時 大陸「低空經濟」衝1.5兆人民幣

大陸無人機正在展開一場科技與商業的接力賽。圖/取自鳳凰科技微博
大陸無人機正在展開一場科技與商業的接力賽。圖/取自鳳凰科技微博

頭頂上的天空正變得越來越忙碌,這些在空中穿梭的「小飛俠」,正帶動一場名為「低空經濟」的無人機產業革命。根據大陸民用航空局最新發布的《2024年民航行業發展統計公報》,2024年大陸無人機總飛行時數已突破2666.7萬小時,創下歷史新高,年增幅達15.4%。

大陸民用航空局數據指出,截至2024年底,取得無人機運營合格證的企業達19,979家,累計註冊無人機217.7萬架,比上一年暴增近一倍。無人機「駕照」發放量也突破27萬本。

無人機的應用範圍愈來愈廣,除了耳熟能詳的空中拍攝與物流配送,還包含農業噴灑、電網巡檢、城市安防、災害監測,甚至連高考期間考場巡邏也能看到它們的身影。2024年,光是教學用飛機就達1252架,通用機場數更增至475座。

所謂「低空經濟」指的是距地面1000公尺以下的空域經濟活動,簡單說,就是讓天空不再只是飛機專屬,而成為新產業的「藍海」。這個市場不只是無人機,包括空中出租車(eVTOL)、低空觀光、空中物流、空中通信等新型業態也都在加速發展。

大陸民航局預測,到2025年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將達到1.5兆元人民幣,2035年更可能突破3.5兆元。根據大陸工程院研究,低空經濟可望成為繼新能源車、數位經濟後的新經濟支柱,帶動製造、服務、通信、教育等多領域升級。

雖然天空很大,但無序的飛行也可能帶來危機。目前大陸已建構多層級空域管理制度,並加強無人機實名登記、電子圍欄與飛行監管等措施。然而,專家指出,仍需加快制定低空空域分類與開放規則,並完善低空導航基礎設施,否則恐怕出現「飛得快、摔得更快」的風險。此外,在城市密集區實施低空飛行仍面臨民眾隱私與噪音爭議,如何在發展與規範間取得平衡,將是低空經濟下一階段的考驗。

大陸無人機從「快遞從天而降」到「空中的士起飛」,正在展開一場科技與商業的接力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