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山東昌邑的陳孝祿,一出生就不平凡,他的父親陳幹,是推翻滿清的開國元老,母親楊紫霞亦是女中豪傑,曾在辛亥革命中女扮男裝,與清兵交戰,因此陳孝祿的童年都在戰亂中度過。
「沒有一天安定的生活,因為我父親要帶兵討伐軍閥,他又是老蔣的得力助手,北伐成功後他就被人暗殺,那我母親就只能帶著我們四處逃亡。」陳孝祿回憶
當時陳孝祿只有4歲,父親被暗殺後,母親帶著他到安徽投靠娘家,戰火中,陳孝祿不放棄任何學習機會,1939年因而進入雅禮中學就讀,由於是教會學校,十分注重英文,他因此扎下了英文基礎,也進入詩班唱歌,對音樂產生濃厚興趣,某次,美軍運輸機失事墜毀,他更撿到了一把鋸琴,成了他日後的拿手絕活。
1944年底,由於抗戰越演越烈,20歲的陳孝祿因此加入部隊,在救護站擔任擔架兵,親眼看到戰場上的同袍被日軍殺害,這令他相當氣憤,常常趁晚上四下無人時,跑去翻找日軍的屍體,拔下他們口中的金牙。
「日本人,十之八九鑲金牙,我晚上就走兩里路,去找日本人的屍體,撥開他口子、把它撬開、拿著鉗子咚咚咚把金牙敲下來,然後賣到金店去,我是有種民族的恨心,日軍他殺了我們的同胞幾萬人,我就為他報復。」
當兵的日子雖苦,但陳孝祿一直利用機會學習,某天他在屍體堆中又撿到一臺相機,因而開始鑽研拍攝技巧、甚至到照相館學習沖洗技術,成為了一技之長。
抗戰勝利後,隨著國共內戰白熱化,1949年陳孝祿隨著哥哥來到臺灣,怎料還沒下船就被派到海南島打仗,更得了怪病在鬼門關前走了一遭,1950年他終於來到臺灣,在臺中干城營房50軍幹訓班擔任音樂教官,退伍後他去學校擔任國文老師,春風化雨20年,兩岸開放後,他返鄉探親,但老家的母親跟姊姊早已過世。
「我姊姊是燕京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後來畢業就在北京大學醫院當醫師,因為她英文很好,所以在北京的外國人都找她看病,紅衛兵知道以後,就把她吊起來摔啊!摔一摔把脊椎骨摔斷了,我母親就一直照顧我姊姊,後來兩人都不在了。」陳孝祿說
大時代的際遇,讓陳孝祿十分感慨,也因此更珍惜活在當下,國文老師退休後,他曾去報考街頭藝人,受邀在臺北及苗栗表演鋸琴,此外也學習油畫、木雕,69歲時更兩度到英國遊學,跳國標舞,「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讓他獲得「2024年全國模範老人」殊榮。
如今陳孝祿102歲,仍持續在英文歌唱班教學生唱歌,對他來說,知福惜福,對生命保持熱情,就是最好的養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