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禪師說禪】行菩薩道 才能成就佛菩薩

圖/禪天下雜誌提供
圖/禪天下雜誌提供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禪宗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必須是大根器者、最上乘者才能夠修行。所謂「天澤無私,不潤枯木,佛威雖普,不立無根」,比方一塊沒有生命的枯木,即使給它再多的雨水,也沒有任何幫助;同樣的,佛雖然以祂的大威德力施行普化,但如果是沒有根器的人,一樣不能成就。所以修行一定要有智慧,要開悟,這才是真修行。

現今世上有很多不同的宗教,祂們的目的都是在接引人們修行。可是這些宗教大都停留在講道、講經的階段,修行人只是坐在台下聽道、聞法,並沒有提昇靈性,心不能空,也不能解脫四相成為菩薩,更不用說要見性成佛了。

所謂修行,必須是在聽道、聞法之後能夠開悟,然後行菩薩道,也就是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種修行方法可以幫助修行人從痛苦的此岸(娑婆世界)到彼岸(佛國)的快樂光明世界。

六度萬行中,布施位居首位,為第一波羅蜜,但很多人都不瞭解它的真正意義,以為捐了幾百萬、甚至上億元就很有功德,其實這只是人間的福德,還不如去接引一個人來修行成就的功德來得大。
功德與福德的差別在哪裡?如果是對眾生的色身所做的布施,那是福德;如果是對眾生靈性的布施,才是真功德。比方去照顧流浪狗、開設醫院、建造廟宇…,這些都是對眾生的色身有所助益,是一種慈悲心的表現,這種布施可以積福德,將來可以升天。但如果你的布施是利益靈性,可以讓靈性成就佛菩薩,那就是真布施、真功德。也就是說,利益身體的布施是福德,而利益靈性成就的布施才是真功德。
其次是持戒,一般在家居士要守五戒─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酒,另外還有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不「貪瞋癡慢疑」等等。所謂「不酒」是指不酗酒,而不是連一口酒都沾不得。因為現代人應酬多,喝酒的機會也多,為了順應需求,不妨可以喝一點酒。至於不兩舌,是指不撥弄是非,不挑撥離間,因為這是一種「人相」的行為,修行人要避免造這些口業,受戒就是清淨。

第三是忍辱。現在的社會人心都很險惡,也很殘暴,所以凡事能忍則忍,不要被惡勢所瞋,修行人要有這種忍辱的德性,乃至做到無生法忍,無從發生,也就無需忍辱,這是離相後的境界。

第四是精進,就是佛心堅定,佛法堅固。我們既已修行正法,就應抱著成佛的決心,要有這種堅定的信心,然後步步精進。反之,如果佛心不堅定,佛法不堅固,很容易就退轉。

第五是禪定。不管誦經、讀經,還是念佛、拜佛,都離不開要禪定。若不禪定,誦經、讀經、念佛、拜佛,不能見性,一點益處也沒有。如果你看了經典,再來修開悟的禪定,藉由禪定的力量,可以讓你見性成佛。禪定就好比一艘法船,可以載你從此岸到彼岸,由此可知禪定的重要。

一般的禪定有所謂的止觀禪定,有六妙門、四空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而修行印心佛法則是要進入般若智慧的禪定,這是能夠讓人成就的禪定,也就是正定。另外還有大定、深定、妙定等不同的層次,大家要修禪定,也要見證清淨莊嚴、智慧莊嚴、圓滿莊嚴、圓覺莊嚴。

最後是般若,證到般若波羅蜜多,也就是見證到佛國的智慧。如何才能見到佛國淨土?就是要成就佛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由此可知,行六度萬行是多麼重要!尤其修行禪宗印心佛法,要破除四相,要六度萬行。因為六度萬行就是六度禪行,作為一位禪行者,一定要行菩薩道,如果不行菩薩道,如何成佛?

菩薩與佛是很接近的,若要成就佛陀,必須先成就菩薩。除非你是一位大根器的再來人,可以當下開悟,當下成佛,否則一定先要得到菩薩心、行菩薩道,這是很重要的觀念。
總而言之,一個人在修行之前,先要瞭解什麼是正法、相法;什麼是究竟法、方便法;什麼樣的布施才是真功德,而不是福德…,如果這些觀念都很清楚,你就知道該如何修行。另外,修行一定要禪定,也許初修者會因腿痠腳麻而無法久坐,或是妄念很多,但這都是一時的,只要你精神專注,最後都會空掉,達到身心統一。而身心統一以後,你會發現自己的體質改變了,氣質也變化了,對人生的看法也不同了,心靈也會得到清淨,這些都可以慢慢去自我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