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歌曲《冬之旅》(Winterreise,D911)是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晚年的巔峰之作,歷來有不少改編版本,從器樂編制的擴展,到戲劇與跨媒體演出,讓這首名作不再只是「古典曲目」,而是成為一種對現代人處境的回應。台灣也有改編版即將登場!詩人鴻鴻與黑眼睛跨劇團將於4月19、20日兩天,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帶來的《末日前的冬之旅》,20日晚場的古典版是鴻鴻對《冬之旅》逾40年的深情致意,19、20日午場的爵士版,則將舒伯特轉化為狂野的爵士樂,一首獻給當代世界的情詩。
《冬之旅》歌詞取自德國詩人穆勒(Wilhelm Müller)的同名詩集, 24首詩在舒伯特的重新編排與作曲下,成為鋪陳情感層次豐富的聲音旅程,即使聽不懂德語,那份穿越語言的孤寂與情感仍能深切觸動人心。主角是一位失戀旅人在冬日的流浪,靜靜向內窺視傷痕與存在的深淵,他穿越冰封荒野、面對內心的絕望與瘋狂,最終在第24首〈搖手搖琴的老人〉(Der Leiermann)中走向象徵死亡與靜默的邊界。
《冬之旅》不僅被無數音樂家重新詮釋,也跨界成為舞蹈與戲劇的靈感泉源。黑眼睛跨劇團此次將《冬之旅》改編為音樂意象劇場《末日前的冬之旅》,並挑戰同台雙戲的「絕世復刻經典場」與「末日重生爵士場」兩個版本,讓初次接觸的觀眾,既能欣賞原汁原味的古典版,也同時品味能與時代交織,包容、延伸變奏所有音樂的爵士版。
黑眼睛跨劇團藝術總監鴻鴻表示,這就像是一部電影,畫面不變卻配上兩套聲軌,不僅演出兩種語版,連音樂也是南轅北轍的兩種風格。他也指出,《冬之旅》堪稱是自己的「荒島唱片」,自大學時代第一次聽到全曲錄音至今已40年,仍是百聽不厭。想要做舒伯特《冬之旅》的劇場版是自己的夙願。回顧過去製作、導演過的白遼士《浮士德的天譴》、威爾第《茶花女》、華格納《唐懷瑟》、原創的《天中殺》等歌劇,想來彷彿都在為《末日前的冬之旅》做準備。
將《冬之旅》的幽微詩意,以完整的舞台敘事搬演,不僅是對經典的回應,也是一場寓言的建立。鴻鴻希望點出「末日前」,是企圖把這套組曲與今日的世界連結起來,彼此對照。鴻鴻將它視為音樂意象劇場,用聲音說故事、用空間建構寓言,透過影像和舞台的更迭,演員的角色扮演、余彥芳的編舞,讓舞台成為一個歷經文明洗劫後的空間,詩意、夢境、綠意與殘瓦在其中交錯,觀眾宛如坐在遺跡中、見證一個真實的生命如何存活下來的過程。
《末日前的冬之旅》分為古典版與爵士版,古典版「絕世復刻經典場」由男中音趙方豪搭配蘇映竹的鋼琴伴奏,演唱舒伯特原汁原味的德語版,中譯歌詞選用了聲樂家金慶雲的譯本;爵士版「末日重生爵士場」由爵士女歌手林理惠演唱謝明諺全新編曲,詩人鄭順聰重新填詞的台語版,將舒伯特轉化為狂野的爵士樂,演唱者也彷彿以流浪者的身分,浪跡時代的劇變、心緒的轉換與語言、音樂的過渡,猶如一名穿梭古今的說書人,不僅是對經典的重新詮釋,也是一場臺文文學與音樂的跨界冒險。
鴻鴻形容臺語版歌詞既口語又不失典雅,其說是翻譯,不如說是重寫。鄭順聰指出,在轉譯過程中自己帶入許多臺語歌曲的「悲戀」情境,甚至打趣自己想像著「半夜被老婆趕出門」的心情進行填詞。
舒伯特的《冬之旅》是一封獻給生命的終極情書,撫慰世間最寂寞的人;鴻鴻《末日前的冬之旅》也像是他獻給當下的情詩,他也期盼著臺語爵士版日後錄製成專輯,讓孩子們除了耳熟能詳的中文版〈菩提樹〉,也能傳唱這套完整的臺語版《冬之旅》,將一首來自兩百年前的生命情書,延續到更遙遠的未來。
北藝中心官網:https://tpac.org.taipei/
購票請上OPENTIX:https://www.opentix.life/event/188986211804478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