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陳碧涵專欄】美 是成就不凡的木雕藝術 雕琢一輩子的榮耀

教育電台由陳碧涵博士主持的「與美感教育共舞」節目,專訪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洪耀輝系主任。圖/取自陳碧涵臉書
教育電台由陳碧涵博士主持的「與美感教育共舞」節目,專訪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洪耀輝系主任。圖/取自陳碧涵臉書

教育電台由陳碧涵博士主持的「與美感教育共舞」節目,專訪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洪耀輝系主任。

台藝大古蹟藝術修護學系系主任洪耀輝,國中畢業後因家境清寒為習得一技之長,而踏入廟宇木雕世界,跟著師傅蓋廟,展開3年4個月的學徒生活。每天清晨5點起床買菜煮飯、整日投入雕刻、晚上10點才休息,生活甚是艱苦,忍著忍著卻也磨練出他精益求精的堅持與心性的穩定性。回憶起那段時光,備嘗辛苦,一心只想習得好本事,打開雙眼、觀察默識、心領神會地力爭上游,這是現在的孩子很難想像的辛勞,洪耀輝非常珍惜這一路走來的每一步。

洪耀輝技藝深厚,師承匠師蘇海萍的精細神像、神龕等功夫,做中學之下累積了廟宇木雕藝術的各樣特有技藝。他曾參與台北龍山寺、三峽祖師廟等多座重要廟宇的木雕工程,這是最珍貴的人生成就和技藝爆發期,身邊都是大師,襲得了寶貴的文化資產和精神。他認為,木雕藝術不僅是技術,更是文化、信仰與美感的結合;每一刀、每一筆,都是情感的延伸。洪耀輝強調,廟宇是社區人心的寄託,藝術化的呈現則是要讓人們更能親近感受到溫暖與尊重。對文化的敬意,已成為!就是!他的教育核心信念。

洪耀輝是教育部2024年藝術教育貢獻獎——「活動奉獻獎」得主,這個獎對他而言,意味著、肯定了他多年來在教育現場的孜孜不倦付出。走上教育傳承這條路,是當年做為學徒的他以及他的父親,從未料想到的事,他先受聘為兼任講師,後而改聘專任、升至教授、擔任系主任⋯⋯。木雕是門博大精深的文化藝術,他手把手教導學生,陪學生們製作畢業作品,度過無數的夜晚到天光。儘管學生一開始對木雕不熟悉,在一次次敲打與雕刻中,慢慢建立了自信與熱情,對他來說,這就是教育最美的樣貌。

洪耀輝說:「只要是親手做的作品,就是美!」他認為,美不是完美,而是來自每一個願意動手、動心、努力完成的過程。他將一生所學,無私地教給下一代,透過教學與創作,讓傳統木雕藝術持續發光。這份職人精神和教育情懷,是洪耀輝給予這個時代最動人,也是最美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