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46】周正梓 家的念想 

一再遭逢變故,周正梓都堅強地支撐了下來,如今三個女兒都已成家,隨侍在老父親身側照顧起居。圖/取自沈春池文教基金會
一再遭逢變故,周正梓都堅強地支撐了下來,如今三個女兒都已成家,隨侍在老父親身側照顧起居。圖/取自沈春池文教基金會

「這一生最遺憾的事,就是大女兒喪命,還有當年離家時不敢跟奶奶說。」1933年出生的周正梓,長於福建莆田的小農村,十幾歲便父母雙亡,唯一的弟弟又在外生活,他只能輟學擔起家計,與奶奶相依為命,不料,親戚來幫忙後事時,竟趁機侵占家中良田,受人欺凌的怨氣,使他萌生當兵念頭,因而在1949年加入了國軍。 

當時,周正梓才16歲,從軍時他不敢跟奶奶講,因為部隊曾承諾不會離開福建當地,沒想到隨著國軍在內戰中節節敗退,部隊一路南撤,因此離開家鄉時,他沒能跟奶奶道別,成了心頭最深的遺憾。  

「因為奶奶很疼愛我,我怕她傷心,結果就偷偷溜走了。部隊在撤退時,中途很多人開小差,有人跑了兩三次,抓回來後被槍斃,嚇得其他人都不敢跑了。」周正梓回憶道 

隨著軍隊一路撤到金門,古寧頭戰役時,周正梓就守在舊金城的城牆上,看著整晚的砲火轟炸,幾個月後又赴舟山群島支援,每天早上都聽得到對岸共軍的起床號,風聲鶴唳的日子令他難忘,所幸後來沒有正面遭遇戰事,便撤來台灣。  

1964年周正梓考上陸軍官校,畢業後因表現優異留在步兵學校任職,一路晉升連長,官拜少校,同時也娶妻生子,育有四個女兒。能夠在台灣組建家庭,對從小缺乏家庭溫暖的他而言格外珍貴,卻沒料到婚後家變,不但與妻子離婚,育兒重擔更落在自己身上,為了孩子,他放棄大好的升遷機會,申請退伍,一邊開計程車、一邊到工廠上班,下班後還要照顧四個女兒,龐大的壓力讓周正梓身心疲憊不堪,甚至曾動過輕生的念頭。 

「那兩三年的時候很痛苦,最壞的時候甚至想買砒霜回來,全家人吃一吃算了,但後面又想,大人做的事跟小孩何辜呢?不管怎麼樣辛苦,我都要把她們拉拔起來」。

單親爸爸,獨自扶養四個女兒,再辛苦周正梓都咬牙堅持,但世事難料,大女兒後來因為急性腎病不幸離世,甚至走的時候他無法陪在醫院病榻,得在家裡照顧其它年幼孩子,這讓周正梓十分難受,也成了他人生的第二個遺憾。  

不過,他無暇沉溺悲傷,為了照顧三個女兒,周正梓白天開貨車送鮮乳,下午再接家庭代工,假日則盡力陪伴孩子們,一路上父兼母職、辛苦將三個女兒拉拔長大,直到孩子們都安定後,他才有時間回大陸探親。  

返回福建時,雖然最愛的奶奶早已離世,周正梓仍憑一己之力盡量幫助弟弟與親戚改善生活,只是再多的經濟援助,最終卻沒有受到親人誠摯的對待,令他失望萬分。  

「我跟我弟弟說,我想回福建定居,他吞吞吐吐的好像不敢答應,修馬路也叫我出錢、祖先的祠堂倒了也要叫我修,結果叫他們弄一塊地給我蓋房子,沒有!辦不到。」周正梓說 

一生跌宕,想要守護好家庭卻又一再遭逢變故,所幸周正梓都堅強地支撐了下來,如今三個女兒都已成家,隨侍在老父親身側照顧起居。家的念想,終是沒有辜負辛苦經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