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新南向政策教育系列一 / 應以人為核心 著重雙邊教學資源與人才輸入輸出 ...

   【記者毛利採訪報導】為因應臺灣新住民語文教學的需求,以及東南亞各界人士期盼與臺灣在教育與人才培育的合作,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在已有的新住民語文相關研究基礎上,812()成立「東協人力教育中心」,此外也規劃東南亞人才培育學分學程,以及東協臺商幹部語文培訓課程,期盼整合大學、臺商、社會企業與東協各國教研單位,以合作夥伴的關係,培育雙方人才。

 

今日「東協人力教育中心」揭牌儀式,由教育部次長林騰蛟(由左至右)105年總統府新南向政策辦公室主任黃志芳、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校長張新仁共同參與。(/iStudy毛利拍攝)


   根據東協秘書處(ASEAN Secretariat)的統計,20112013年間,在東協國家前十大外資來源國中,如排除東協國家本身的投資,歐盟國家總投資金額共計747.58億美元,名列最大外資來源;其次是日本,總投資金額共計563.91億美元;至於中國大陸與韓國則分別排名第三及第六大外資來源。我國投資金額僅約58.81億美元,排名東協第八大外來資源。我國某人力銀行統計截至去年12月,就有1750筆職缺工作地點需於東南亞,其中有97筆要求越南語能力、55筆要求泰語,以及其它包括印尼、菲律賓與馬來西亞語言能力。


    黃志芳在上午專題演講「新南向政策行動的新思維」時提到,臺灣與東協或印度的合作,首重以「人」為核心,並深耕培育東協語言、華語言以及雙方經貿教育。現在全球各國與東協的合作包含經濟政策、軍事、建設與商業,但在他認為最重要的合作面向,是各國願意將最好的教學資源(包括客座教授、交換學生)與東協國家高等教育單位長期合作,再藉由各國高教培養出來的東南亞學生,去推廣各國在東南亞各層面的市場開拓。


   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研究員吳亞君指出,臺灣高教以往的外籍生課程,都是依各校原有的系所教學資源,結合英語課程來開設。但近年教育部開始以「利他」概念思考,外籍生的課程不僅應加強與華語、東協與印度語言的連結,更需首重他們的長期職涯規劃,才能大量吸引東協與印度外籍生、老師前進臺灣。


   臺灣外籍勞動者發展協會理事長徐瑞希台下指出,目前臺灣的移工有六十多萬人,部分移工會藉由週休二日再進修華語、英語或技職進修,印尼在臺灣也有設立空中大學(於臺中火車站附近),但臺灣政府提供移工的技職教育培訓卻是供不應求。她舉例提到,臺灣的印尼移工多從事看護工作,華語文溝通能力相教其它移工更強,因此印尼辦事處開設中文導遊培訓班,讓印尼移工學員未來回國後還可從事導遊工作。她向黃志芳建議,加強臺灣技職高校、高教單位開辦外籍移工的培訓課程,亦能提升技職學校的升學率。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班康同學表示,臺灣各校都想增加東協相關課程,他自己在校也選修越南語,但臺灣各大學的圖書館、書店卻很難找到相關的閱讀讀本資源。教育部國際暨兩岸教育司司長楊敏玲回應表示,補充校園東南亞文化、語言等讀本資源是接下來該司的目標主力。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務處於105812日正式成立東協人力教育中心,在此之前,該校已有數年經驗與企業、教育部合作,推動新住民及其二代卓越幸福計畫,由家長與新住民二代帶領國中小老師以及師資生前往高齡長輩家,進行文化體驗、規劃課程設計、進行教學實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校長張新仁表示,過去該校已積極開設越南語、泰語等東南亞通識課程,未來也將陸續開設印尼等語種課程。她還提到,今年學校也與越南胡志明市優秀高中師生合作,提供越南語搭配英語的生活營,帶給臺灣高中生、國中小學生豐富的越南語言文化學習機會,並執行越南、印尼新住民語文教學支援人員培訓教材編寫與數位教材錄製,期待能由預習、研習到複習的學習過程,提升新住民成為稱職的新住民語文教學人員。


   為培育具備前往東南亞就業能力的學生,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計畫在105學年度下學期推出「東南亞人才培育學分學程」,課程涵蓋東南亞文化、東南亞語言、產業與管理、社會科學研究等四類課程,修習學程學生必須修滿至少22學分。該學分學程並建議學生利用暑假或寒假前往東南亞臺商公司實習,甚或前往東南亞進行一學期的駐廠實習。希望藉由這些實習能及早熟悉東南亞職場環境,並在畢業前就獲得東南亞臺商的肯定與工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