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生活禪話】阿難尊者的總持因緣 靈性布施重於色身布施

圖/禪天下雜誌提供
圖/禪天下雜誌提供

某天,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有一群比丘聚在一起討論,他們提出了這樣一個疑問:「阿難在我輩之中,可算是博學多聞的一位賢者,到底他在過去生中,曾修持過什麼樣的德行,才讓他在今世可以將佛所宣說的微妙法門,全部都憶持不忘,一字也不漏失?」

大家討論了半天,沒有任何結論,於是便決定前往佛陀的住所,請佛為大家開示。慈悲的佛陀順應眾人的請求,就將阿難尊者在過去生中所種下的因緣果報,向眾人訴說。

圖/禪天下雜誌提供

圖/禪天下雜誌提供


原來在無數劫以前,有一位比丘和一位年輕的沙彌住在一起修行,他們的師父對弟子的要求非常嚴格,除了每天都要外出托缽以外,還規定他們必須背誦經典,以求修行的精進。

而這位年輕的沙彌,本來就很喜歡誦持經典,所以面對師父如此嚴格的要求,他一點也不覺得辛苦,只是外出托缽常常占據他許多用功的時間,如果遇上托缽托得不順利,回寺的時間晚了,便會耽誤功課而見責於師父。

有一天,沙彌一如往常的外出托缽,偏偏這天他的運氣不好,托了好久都托不到,好不容易托到了,時間也很晚了,於是他一邊走著,一邊心想:「今天已經這麼晚了,回寺以後,肯定是無法完成師父規定的功課,一定會被師父責罵。」

他越想心裡越愁苦,走著走著,不禁落下淚來。這時,恰逢一位長者經過,見到他邊走邊哭,便上前關心詢問。

沙彌回答:「這位長者,您有所不知,我的師父非常關心我的道業,規定我要每天都要誦讀經典,如果沒有按時完成師父交待的功課,就會受到師父的責備。可是我每天還要外出托缽,今天托得晚了,想到回寺以後,無法完成功課,必定會惹師父生氣,所以才忍不住難過掉淚。」

長者聽到沙彌如此精進於修行,心中深受感動,於是他很懇切地對沙彌說:「你就不要再難過了,既然你這麼用功的修行,我想以後就請你天天到我家來,接受我的供養,我很高興能夠供養你的飲食,讓你能夠專心用功。」

沙彌聽了長者的這番話後,非常感恩,終於破涕為笑,此後,他在這位長者的供養之下,每天都精進地修行,就算師父規定的功課再 多,他也都能夠如期完成。

最後,佛說:「故事中的那位年輕沙彌,就是我,而和沙彌住在一起修行的比丘,就是定光佛,供養沙彌飲食的那位長者,就是阿難。由於阿難曾在過去生中,以如此真誠之心,來護持修行人,所以今生才能有這樣的天大福報,可以聽聞佛的開示而一字不失。他就是因為前生曾經造就了如此的善因,所以今生才獲殊勝的果報。」

原來,人稱「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是在過去生中造就了這麼大的無相布施功德,才得以在後世投胎為人,並追隨世尊修行,而且能夠博學強記,將世尊的開示法語,牢記在心,進而在後來的集經大會上背誦出來,編纂成經典,造福後人。

由此可知,真正的布施,不是幫助色身的有相財施,而是有益於靈性修行成就的無相布施。因為真正能夠修行成就的,是不生不滅的無相靈性,而不是有生有滅的有相色身。如果我們所行的布施,能夠幫助對方的靈性得到無相實相的成就,那才是真正的真功德。

佛在《金剛經》第十九品〈法界通化〉中也說,如果有人發大願力,以裝滿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七寶來行布施,這是有益於色身的有相布施,看起來好像功德很大,但其實對靈性的成就,是沒有幫助的,所以佛才會說這種布施沒有功德。

而且我們每一個人,不論是誰,都在過去累世的輪迴之中,造作過一些不善業,所以應該趁著有生之年,多行無相布施,一方面將功贖罪,另一方面,也要為所有人類、為一切眾生多造福報,這樣才是積極的修行態度。

悟覺妙天禪師非常鼓勵大家到道場修行,同時也希望禪修者接引親朋好友一起修行,因為這是無相的布施功德。

悟覺妙天禪師說:「這種接引的功德,比起『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的布施,要來得更有功德,因為來道場修行,可以讓靈性得到成就;而七寶布施只是利益眾生的色身,對於靈性的成就沒有幫助,所以並不實在。」

世尊在《金剛經》不停強調,要我們注重無相布施,哪怕你只是對他人說幾句經文或佛的開示,只要能夠讓他開悟,能夠來修行,那麼有一天,他成就了,你的功德是很大的;而這才是真正的菩薩第一波羅蜜-無相布施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