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布施

已找到 2 則相關結果

【禪修釋疑】學習菩薩的慈悲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悟覺妙天師父教我們每天要做一尊歡喜菩薩,請問菩薩的精神是什麼? 修佛重在修心,就是修精神境界,所謂的智慧理境。本門是無相法門,直接傳佛心印,傳佛智慧,是宇宙生命的根本智慧,藉以提升人性,達於完全佛性。所以無相法門的修行,要以完美的真理精神與佛心相應,而不是膜拜法相,或是在師父身邊跟前跟後。 佛菩薩最根本的精神是慈悲,菩薩道的修行必須由此入道。所謂同體大悲,修行人唯有發大悲心,才能與眾生同體同在,所以菩薩修六度萬行,第一個就是修布施。 布施,顧名思義,就是給予,然而人心顛倒,習於獲取,不欲付出;菩薩心行,第一就是要實踐給予的美德。布施的內涵,《佛經》上分為三種,分別是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施,是由淺入深的次第。 財布施是布施物質,雖說錢財乃身外之物,但總有一時之需,行財布施能解人急難,但救身不能救心,煩惱依然存在。法布施是布施真理與智慧,給予煩惱迷惘的眾生一個正確的人生方向,讓他明白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自動發心修行、追求真理。 無畏施是布施信心及愛心。其實眾生的惑、業、苦,都出於無明、沒有智慧,因為生命生死流轉,輪迴多劫,早已迷失本性,離開了佛性之家,所以眾生最大的痛苦,是缺乏安全感,生命沒有保障,因害怕而想占有什麼,以保障自己;因畏懼而貪取;因不得而瞋恨、而痴心妄想;種種罪業因果永無止盡。所以菩薩布施無畏,是給予眾生信心,讓他有信心而生出力量,有力量就能改變命運。因為信心源於愛心,得到愛心自然覺得自己受到肯定,便會產生自信,而自動發出力量。 菩薩無善惡 悲憫度眾生 所以菩薩的心,慈悲愛眾,愛力無限,保護眾生,無有分別,一切利益喜歡與人分享,因此古今中外的聖賢、菩薩,一定是慈悲精神的徹底實踐者。此外,佛不見眾生之過,唯有悲憫;觀世音菩薩循聲救苦、有求必應;而中國古代明君見百姓有大過,先下詔罪己,自責照顧不周、教化不當,也是一種慈悲精神的流露。 耶穌基督的愛心更是眾所周知,祂背負眾生罪業,受苦受難,反不得當世諒解,遭受瞋嫉譭謗與攻擊,乃至被釘於十字架置之死地。但祂對所承受的痛苦,卻沒有一絲怨恨,心中只有悲憫。祂為迫害祂的人們祈求上帝的原諒,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種純然無私的愛心精神,建立了西方的精神長城。 所謂東方有聖人出,此心同、此理同;西方有聖人出,此心同、此理同。佛菩薩超越時空,其化身遍布宇宙,但因人心多喜分別,看不到佛菩薩無相的精神、智慧與愛心,因而分宗、分教、分派,鬥爭無有止息,甚至文字鬥爭不足,還發動宗教戰爭,殘殺同類,完全失去佛菩薩的根本精神,實為可嘆。 人身是一個小宇宙,具足十法界眾生,故人性中有佛性,也有魔性。鬥爭是阿修羅的特性,修行人不論有任何理由,都不可以傷害眾生。修布施波羅密要完全愛護眾生;修持戒波羅密是絕不傷害眾生,縱有犯過,菩薩也會默默相助。世俗社會為了財富、權勢、名利,鬥爭從未止息;修行人一旦有了名利心,便已失去菩薩根性,無論以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用語言或行為去傷害他人,皆不足道。所以,修行必須十分謹慎,謹守「身口意」三業清淨,誠修六度萬行的有相無相功德,參悟佛菩薩的真正智慧,實踐佛菩薩的真正精神,才是真正的修佛。

【禪師說禪】菩薩不住相布施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一般人修行都是修色身,包括身體的健康和心裡的障礙,這是方便法,不是究竟法。什麼是究竟法?就是直接修靈性,除了要讓身體健康、突破心裡的障礙,還要讓靈性提升、讓靈力提升,這才是最重要的。 布施不住相 靈性最究竟 我們修菩薩,一定要行菩薩道,也就是六度萬行,第一就是布施,但一般人對布施的認知都有所偏差,都從意識上去解釋,比如曾有法師說,布施的時候不要讓人知道,要默默地布施,這其實是一種意識型態的錯誤認知。 可是,他為什麼會這麼說呢?主要是來自世尊和須菩提的一段對話,世尊對須菩提說:「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什麼是菩薩?菩是修行佛的大智慧,薩是修行佛的大福報,所以菩薩就是修行佛的大智慧和大福報。我們今天修菩薩,就要行菩薩道,就要行布施,與「要不要讓人知道」無關。 由此可知,很多人都不了解佛說的教義,就一直這樣錯誤地傳下去,曲解了佛的意思,所以很多人在誦經、持咒時,並不理解其中的真正含義,就算每天不間斷地持誦,背得滾瓜爛熟,也不可能讓自己解脫,不可能到達究竟。只有禪宗「以心傳心」的頓悟法門,才是最究竟的佛法。 當年,世尊在靈山法會上拈花微笑,就是世尊與迦葉尊者產生了心靈共鳴,不必假借任何色相,就能讓對方了解,這是心與心的共鳴。也就是說,迦葉尊者明白世尊拈花的用意而破顏微笑,這就是最究竟的頓悟法,不是漸進法。 什麼是漸進法?一般人修行的就是漸進法,先求自己的信心、信仰,再求教義的甚解,然後再去行、去證,循序漸進,所以是漸進法。 但究竟法門講求的是頓悟,當下聽到、當下聞法、當下看到,立刻就知道佛的意思,而當下相應、當下改變。所以真正的佛法是無相的,要能夠心領神會。 離相諸形滅 悟空本自在 所謂無相或離相,是先要離開「我」這個色相,也就是無我;只要無我,就沒有一切根塵,沒有一切煩惱和痛苦,也就是身空、意空、心空。若能如此,就可以進入性空,也就是真空法界,然後證得妙有。 禪宗是稟承世尊「以心傳心」的唯一法門,但這種以心傳心,如果不是以無相為宗、以離相為宗,就是有相;而有色有相就是虛妄,會生滅,不究竟,所以是方便法。 換句話說,修行除了要離相、無相,還要無所住;不但要身空、意空、心空,還要性空。若能性空,就能直接通達本性,直接證得真理,直接得到佛的大智慧,直接得到佛的大福報。 再看世尊對須菩提說:「菩薩於法」,意思是菩薩行者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應無所住,行於布施」,要行不住相布施。 什麼是不住相布施?前面提到,「布施不要讓別人知道」,這是意識型態的離相,不是真正的離相。我們布施,要做不住相的布施,不要做感受上的布施。什麼是感受上的布施?比方我們聽到或看到有人遭遇困難,就去幫助他,這是感受上的布施,是住於相的布施;另外像開設醫院、救濟貧苦等等,也是住相布施。 一般布施包括了財施、法施和無畏施。所謂財施,顧名思義,就是金錢布施,譬如有些人身體不好,為了讓他們的身體減輕病痛,就去設立醫院,這是住於相的財施。 法施是勸人行善,也是一種住相布施。無畏施是當人受到驚嚇或心有不安、感到恐懼時,我們去安慰他,或是替他想辦法解決,讓他的心能夠緩和,不再害怕,比方朋友遇到流氓騷擾,我們幫他找警察或是設法幫他擺平,這也是住相的無畏布施。 像這些住於相的布施,是感覺上的,都是有相布施,屬於人間小善,我們要做這種小善,更要做大善。所謂大善,就是供養眾生出離苦難,接引他們修行究竟佛法。 比方像供養道場,讓更多人可以來修行,在這裡成就;或是接引人來修行,讓他的心靈沒有恐懼,可以安於極樂世界,這些都是不住相的無畏布施。 善法修福德 菩薩修智慧 布施有入世的布施,也有出世的布施;前者是有相布施,後者是無相布施、不住相布施。當然,我們修出世法,也不能忽略入世法,所以不能因為要行不住相布施,就放棄了住相布施;而是要在住相的布施以外,更要去做不住相布施,這才是最究竟的布施。 說得更明白一點,就是我們不但要救「人」,更要幫助他的「靈性」在現在或未來可以到一個很光明、很喜樂的淨土,這才是佛教真正的教義。 如今,我們已然了解菩薩的真正意義,是要修行佛的大智慧和大福報,那要如何成為菩薩呢?如果只是勤做好事,並不能成為菩薩,只能成為善人;菩薩必須要能相應佛的大智慧和大福報,因為在佛的大智慧裡,就包含了佛的大福報。 我們修菩薩,包括了菩薩的修與菩薩的行;菩薩的修是修佛的大智慧,菩薩的行是行佛的大福報。所謂佛的大福報,就是無住相的行、非感官的行、非意識上的行、非色身香味觸法的行,這是真正的菩薩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