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多元學伴 共學共好」分組合作學習



記者枋享報導

 「合作」是學生應具備的核心素養,也是未來社會中不可或缺的軟實力。要有效的促進同儕間合作行為,必須依賴正向相互依存的學伴關係,對於鼓舞學生的學習動機,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策略,培養人際互動的社會技巧,都有很重要的意義。而合作學習是少數能兼顧認知、情意與技能全方位學習的教學策略,重視教導學生合作技巧,促使學生能更有效參與小組學習,發揮集體智慧,進而提升學習成效。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自101學年度起,委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張新仁校長及其團隊推動為期四年的「活化教學—分組合作學習的理念推廣與實踐方案」,104學年度共738校參與(國中708校、國小30校)。希冀學生能培養合作的國民核心素養,提升參與動機,學會與人溝通及正確對待同儕差異,並透過同儕協助激發學習潛能,謀求彼此的互惠,實踐十二年國教「自發」、「互動」、「共好」之理念。


 分組合作學習成功的關鍵,在於學習小組配對的「學伴」能共學共好。因此,本年度記者會聚焦於分享多元學伴的組合與運作模式。學伴配對可多元組合,並運用於不同的時機。此外,不限於班級內的配對,還可延伸至跨年級的合作;其效果則不僅落實於領域知能的學習,更能展現品格及生活教育的範疇。


 高雄市立青年國中採用認知學徒制、配對學習的學伴模式,教師採異質性分組並考量避免標籤化效應。蕭雅文老師以五星艦長命名,分別代表不同等級,人人是艦長,地位相同;蔡怡貞以宰相(A等級)、將軍(B等級)、秀才(C等級)與皇帝(D等級),並透過皇帝可以指派誰當宰相的遊戲方式,降低分組時同學之間的排擠效應;陳麗雲老師因應班級屬性,調整各等級名稱為前鋒、中鋒、後衛與教練,以吸引學生投入。學生家長表示:「透過此學習,孩子較活潑,勇於表達,成績漸入佳境。孩子學會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也必須幫助同組成員的學習,讓成員學會互相溝通及合作,發展出積極,正向互動模式,使班級的學習氣氛更融洽。」


 臺中市立公明國中教師群在引導學生實施分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歷程中,主要採取的分組方式是異質性的師徒制為主。學生說:「經由分組合作學習,最大的成就來自於最後的成果,在討論過程中,大家會有爭執,可是在爭執的過程中反而激出更多的火花。尤其在數學解題過程中,每人都有不同的解題方式、不同的看法,但最後大家學到的是多種的解題方式,而不是老師教學的唯一解題法,長時間累積下來,我們的思考方式不是唯一,而是多元。」


 「分組合作學習」是一種雙贏的策略,不僅能讓學生成為別人學習上的幫助者,也在助人的同時提升自己的四力,學習力、表達力、關懷力、領導力等,真正落實帶起每個孩子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