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曾經接受完整訓練的習樂者,完成學業後,可能未曾走入樂壇,或者因為某些因素,選擇斜槓於音樂與非音樂的雙軌職涯——他們儘管沒有成為「專職的音樂家」,卻無疑是生活在其它各種職業領域的音樂人代表——澳洲Griffith大學講師Diana Tolmie從職業實踐的角度出發,想要了解這樣的群體是否能將音樂方面的工夫轉化運用到非藝術的領域,於是以15分針對同時從事音樂與非音樂職業者的深度訪談開始,進行了一場全澳範圍的研究,並得到初步發現:他們因為音樂教育和經驗,發展出超多顯而易見的職能,且與非音樂體系出身的其他同事大有分別。
目前該研究已進入第二階段,目標群體擴大,除了上述的「雙重職業者」,還包括離開樂壇的音樂人、科班出身卻從未踏上本科職涯者,共計已達165人。隨著調查繼續進行,逐步收集而來的訊息也指出,音樂教育和相關經驗,確實為他們未來廣泛適應各類職場,打下了高水準的基礎。
練習造就完美
音樂教育所澆灌極為有力的特色之一,是深刻的專業性,85%調查參與者認為這對自己和他人期望以及工作品質影響最大。樂界關於排練的一句老話,反映了音樂人一貫、準時的態度:「提早就會準時、準時就會遲、遲到就會落後。」
自治自律、復原力、堅持、創造力也是音樂人表現出眾的大項。參與者將這些歸因於習樂時需要的紀律和專注,以及長時間練習與精進演奏少不了的內在驅力——這在社群媒體與3C產品嚴重分散、弱化員工生產力的今日,愈是尤見明顯——優秀的創造力,則與過去顯示音樂訓練可以強化腦部活動的研究相呼應。 其他非音樂人同事受訪時,更點名爵士音樂人、作曲家、創作歌手特別擅長跳脫思考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