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北美館《是誰躲在風景裡》透過聲音結合畫作 打開想像創造力

台北市立美術館兒藝中心「是誰躲在風景裡? 」展場照。圖/北美館提供。
台北市立美術館兒藝中心「是誰躲在風景裡? 」展場照。圖/北美館提供。

台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北美館兒藝中心)即日起推出「是誰躲在風景裡?」教育計畫,展出洪瑞麟、廖繼春、洪瑄、洪美玲等11位藝術家作品,透過與風景有關的聲響和互動裝置作品,讓小朋友能打開視覺限制,從聽覺與觸覺延伸探尋藝術與日常光景連結,打開小朋友的想像與創造力。

展覽從藝術家經常透過寫生觀察的主題出發,由藝術家洪瑄打造一面展場地圖,藉由不同粗細的砂紙模仿出現場畫作與紅磚觸感,讓小朋友可以打破眼見為憑的限制。

洪瑄介紹地圖後方這些紅磚模樣的材質其實是由不同粗細的砂紙做成。圖/田瑜萍攝

洪瑄介紹地圖後方這些紅磚模樣的材質其實是由不同粗細的砂紙做成。圖/田瑜萍攝

接著就是模仿走入山中的「寫生自然」展區,以洪瑞麟60年代《礦工宅內》為開端,洪瑞麟長年刻劃礦工勞動者,簡約粗獷的筆觸捕捉礦場宿舍日常,畫中孩童遊戲的身影對應窗景中開闊的田野及綿延山巒,再延伸到左側葉子奇以油彩交疊卵彩描繪東部高山氤氳雲霧綠意的《霧來山稜‧花蓮》作品。而右側窗簾格窗下其實也藏著聲音設計師馮志銘去到瑞芳當地所錄下環境聲音。

葉子奇《霧來山稜‧花蓮》作品與聲音系列《窸窸窣窣》。圖/田瑜萍攝

葉子奇《霧來山稜‧花蓮》作品與聲音系列《窸窸窣窣》。圖/田瑜萍攝

展場以這樣的邏輯型式設計,讓每件畫作都搭配著一個聲音創作,例如蔡蔭棠《台北植物園》描摹城市清幽的自然園景,下方藍色柵欄隱喻是從畫作中掉出,同樣也藏著植物園的實景聲音,同時還對應現時已經斑駁的樣貌,這些聲音則是展場另一個創作系列《窸窸窣窣》。

連建興《失落的嶺腳》是其透過遠視、俯瞰的廣角視野,回望童年經常探訪的秘境──平溪嶺腳村,結合自然與想像,穿插如動物、公園噴泉、機具等虛構景物,以奇譎魔幻的風格,表達對於時代更迭的情感。

連建興《失落的嶺腳》是其透過遠視、俯瞰的廣角視野,回望童年經常探訪的秘境──平溪嶺腳村。圖/田瑜萍攝

連建興《失落的嶺腳》是其透過遠視、俯瞰的廣角視野,回望童年經常探訪的秘境──平溪嶺腳村。圖/田瑜萍攝

成長於花蓮、曾留美多年的洪美玲創作「尋道」系列,透過幾何色塊與線條替代常見的岩石風景,築構出東海岸磅礡的岩壁和沿途幻景,完成這幅描繪蘇花公路的《尋道15號》。

馮志銘創作《層層疊疊》區,透過燈塔、燈柱與棉花當中隱藏可以發出聲音的物件,讓小朋友可以在此模擬風景的環境音。

《層層疊疊》讓大小朋友運用會發聲的物件模擬風景裡的環境音。圖/田瑜萍攝

《層層疊疊》讓大小朋友運用會發聲的物件模擬風景裡的環境音。圖/田瑜萍攝

藝術團體「其實你不懂我的心」則以乘坐飛機、火車、汽車等交通工具的經驗為靈感,創作出「等等到」、「追上來」和「要去哪裡」3件作品。圖/田瑜萍攝

藝術團體「其實你不懂我的心」則以乘坐飛機、火車、汽車等交通工具的經驗為靈感,創作出「等等到」、「追上來」和「要去哪裡」3件作品。圖/田瑜萍攝

藝術團體「其實你不懂我的心」則以乘坐飛機、火車、汽車等交通工具的經驗為靈感,除了以瓦楞紙箱構築出飛機「商務艙」望向台北101的風景線,現場的紐澤西護欄與三角錐也是小朋友的安全帽,他們笑說有先拿去北港當地幼稚園進行壓力測試,保證經得起小朋友玩耍。還有透過後視鏡的概念,讓後照鏡藏著風景影片,現場車窗則化身畫布,讓小朋友可以進行描繪或自行創作。

兒藝小工作坊則以洪美玲「尋道」系列作品為發想,邀請大小朋友運用幾何積木築構出自我的內在風景。展期提供定時/團體/無障礙導覽,4/4(四)適逢兒童節,北美館將串聯兒藝中心、大廳、3C迴廊場域,舉辦「小孩轉大人」慶祝計畫,進行一日限定的活動。相關資訊與報名辦法請參閱北美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官網(www.tfam.museum/kid)或北美館臉書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