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5點見?費城管弦樂團(Philadelphia Orchestra)是這麼想的。
樂團領導人正在努力迎合聽眾的需求,他們推出了最新的秘密武器:探戈。當辦公室已然空無一人,許多人正在漫步回家時,大約有幾百人聚集在該團駐地Kimmel中心大廳,一邊品味主題雞尾酒、一邊聽著Ernesto's Club演奏的巴西曲目。
這個名為「Orchestra After 5」的新系列以「一場氛圍輕鬆的古典音樂會」為標榜,旨在重新包裝一種歷史長達350年、卻仍然被一些人視為不易接近的藝術形式。其首場是從2月1日下午6:30開始的一小時音樂會,在費城交響樂團Verizon廳內,大約十幾位費城交響樂團團員合奏了一首「既是又不是韋瓦第的《四季》的作品」。樂團首席小提琴家David Kim是出色的獨奏家,張弦是表現出色、富有想像力的客席指揮,音樂則是一種「250年來的音樂拼貼」,如友善的主持人Tristan Rais-Sherman所指。
在這套特別編排的作品中,Kim演奏了韋瓦第著名作品的樂章,穿插著由列寧格勒音樂學院訓練的作曲家Leonid Desyatnikov為獨奏小提琴和弦樂所編排、皮亞佐拉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四季》的樂章——其來源可能讓人感到困惑,但效果卻一點也不,皮亞佐拉標誌性的聲音充滿了深情,他對布宜諾斯艾利斯另類的驅力和甜蜜哀愁的描述,像是在韋瓦第高度結構化的音樂之間,穿插的呼吸時刻——一個是散文,一個是詩歌。
Desyatnikov用弦樂的延展技巧帶來了尖銳感——什麼是「延展技巧」(extended technique)?樂團上方掛著的兩個螢幕,早把這個詞彙轉譯成了觀眾能夠讀懂的語言。隨著音樂繼續,其中一個螢幕上顯示出Kim的特寫,另一個螢幕實時秀出曲解文本。韋瓦第的作品是節目性的,與四首十四行詩同步創作,將醉漢、吠犬和炎熱的夏天等音樂引用,以文本方式呈現在屏幕上——這裡的更先設的思考是,一般的古典音樂作品都充滿了非音樂性的參考,像是鳥鳴聲、獵人的呼喊、軍樂隊和低語的樹木——解讀這些代碼並不難,一旦知道如何聽,就找到了一個與音樂之間強而有力的聯繫點。
觀眾可能會對兩個螢幕的內容提出異議,例如Kim的靜態畫面,並不像張弦的多角度特寫那樣引人注目,而且有幾個音樂詞彙過度說教,比如一個提到大提琴美麗對位旋律的解釋。但是樂團將這些音樂會視為實驗、將發現置於完美之上。而且這種新方式也並不算新,該團幾十年前就在音樂學院首次使用了呈現實時特寫的螢幕;乃至於1994年,ClassiX Live首次亮相、非正式引入;再到近幾年,觀眾早就就已經開始在他們的手機和iPad上跟著實時節目作筆記了。
整場演出結束於一個非正式的會後聊天時間,如果以吸引非傳統聽眾的角度來說,堪稱首戰告捷、讓新系列的觀眾不斷增加,其中年輕人和老年人、情侶和單身人士、新手和忠實粉絲皆有。
這個新系列的設計,以一種充滿希望的方式表明了樂團意識到進化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不斷的——比起變成其它的什麼,交響樂團或現有或潛在的聽眾更渴望的,毋寧就是變化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