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呂赫若日記修復後展出 線上展體驗第一才子自由之心

修護人員加強呂赫若日記的書盒結構。圖/國立台灣文學館提供
修護人員加強呂赫若日記的書盒結構。圖/國立台灣文學館提供

今年為台灣第一才子呂赫若110歲冥誕,重量級文物《呂赫若日記》在2020年捐贈給國立台灣文學館,經歷歷多時修復後,如今於「館慶二十・文物賦活」特展中展出,特展中亦有2023年觀眾票選的臺文館鎮館之寶《十項管見》與重要文學典藏《風車3》、賴和《獄中日記》、葉石濤藤椅等,也將持續展出至7/14。

呂赫若是日治時期臺灣知名作家,於音樂、戲劇皆有成就,戰後初期呂赫若投入台共地下反抗行動,1950年因參與鹿窟武裝基地事件於石碇山區過世。因政治敏感,呂氏家屬將其留下的手稿與創作全數埋藏於臺中社口老家前的荔枝園,並澆水加速腐化,《呂赫若日記》因其中記載著孩子們的生辰月日,而成為唯一倖存的珍貴手稿。

在白色恐怖期間日記始終由呂氏長子審慎保存,直至1993年於田野調查過程始公諸於世。《呂赫若日記》為1942年到1944年連續3年以日文書寫,詳細記錄了呂氏文學藝術活動最活躍的3年間關於生活、交遊、創作等內容,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呂氏次子呂芳雄曾表示,每年清明掃墓時家族會透過日記追憶故人。

《呂赫若日記》修護前書背資訊與封面上下錯置。圖/國立台灣文學館提供

《呂赫若日記》修護前書背資訊與封面上下錯置。圖/國立台灣文學館提供

台文館指出,書盒斑駁開裂、封面亦滿佈膠帶,書背經前人包覆了牛皮紙與影印字樣,在拆解書籍結構後,發現深藍黑色書皮布的原始書背材料殘留,且因封底有倒置的「DIARY」燙金字樣和圖騰,判斷應為前人重新黏回脫落的封面時不小心正反錯置。

修護師小心揭除大面積膠帶,並逐一縫回脫落內頁,重建書背與封面,修護期間也透過拍攝紀錄片,仔細記錄諸多細節,並訪談相關研究者,透過第一手珍貴史料讓讀者窺見呂赫若即便身處困頓的歷史格局,仍以豐沛創作能量、對理想持續不懈的追求及對自由的嚮往之心0,讓後世從其作品中看見對日治時期下的臺灣農村題材、心靈脈動下的熾熱關懷,此紀錄片於展覽現場及線上展網頁均可觀看。

修護後的《呂赫若日記》即日起至7月14日於臺文館展覽室E展出。圖/國立台灣文學館提供

修護後的《呂赫若日記》即日起至7月14日於臺文館展覽室E展出。圖/國立台灣文學館提供

 「館慶二十・文物賦活」

地點:國立臺灣文學館二樓展覽室E(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時間:即日起至7月14日,週二至週日09:00-1800(每週一休館、逢國定假日照常開館、除夕及初一、初六休館)

線上展覽:https://www.tlvm.com.tw/zh/Theme/ExhibitionCont1?LLid=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