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秉儒專欄】最近母親想要把幾件衣服改一下腰線,拿到附近的家庭洋裁店,沒想到老闆娘每天工作應接不暇,根本忙到沒時間接這種小CASE:「阿姨,你們家自己不是有裁縫車嗎?這個自己用裁縫車改一改就好了啦!」
嗄?好吧!於是這台骨董「勝家牌」裁縫車就準備重出江湖了。這是我母親當年的嫁妝,年紀當然比我還大,原本已經靜靜地躺在家中一角快三十年了;在1960~70年代,家境尚屬寬裕的家庭,為女兒準備的嫁妝通常會有大同電鍋、大同電扇、全套新房家具(通常是台灣檜木製的床組、衣櫃、五斗櫃、化妝台),國際牌收音機(家境好一點的會是國際牌音響,可放黑膠唱片唱盤的那種。)然後少不了的就是這種「勝家牌」裁縫車。
這款裁縫車主體包括縫紉機、木製工作桌、鑄鐵機架等三大部分。縫紉機本體以銅合金與鑄鐵為主要材質,機身、轉輪、機臺表面都有多處埃及人面獅身像及西洋捲草紋貼金箔裝飾;機頭側面及背面近轉輪機身分別鑲嵌長方形青銅及圓形黃銅雕花飾板,機身近轉輪側基部正面鑲嵌勝家S型註冊商標之橢圓形徽章,上有「THE SINGER MANFG. CO. TRADE MARK」等字樣。裁縫車透過一條皮帶纏繞在桌下的輪盤,藉由踏板帶動皮帶,皮帶帶動縫紉機的滾輪作為動力。不使用時可摺疊收納於工作臺下,延伸的木板桌面也可摺疊蓋覆蓋於縫紉機上方。工作臺下方中央有一長型淺抽屜,左右兩旁則各有2個小型抽屜,可存放縫紉小工具及相關物品。機架支架採鑄鐵製成,左右兩支腳中段鑲鑄大型勝家S型註冊商標圖案,底部則附有小滾輪,方便移動整架縫紉機。
母親雖然是師範畢業,但是也跟當年許多台灣女孩一樣,結婚之後就待在家裡「相夫教子」;而學習洋裁,似乎也是當年台灣女孩的傳統,台灣未婚女子出嫁前必須學習洋裁,以便日後為家庭成員縫製衣物;從有記憶開始,這台裁縫車就是陪著我長大的。母親經常坐在裁縫車前,雙腳輕快地踩著踏板,讓一條細細的皮繩帶動著縫紉機的飛輪與滾輪,機台發出「咔噠!咔噠!」的聲音,一件又一件的衣服、床單、被單,就在針台的快速動作下一針一線的縫製完成;在那個台灣經濟發展才剛開始要起飛的年代,在那個政府還在提倡「家庭即工廠」的年代,在台灣的大街小巷,許多家戶裡,都會不時傳出這種裁縫車特有的「咔噠!咔噠!」聲,這是一種讓人心安的聲音,一種「家」的聲音,也是「媽媽」的聲音。這個聲音在,代表媽媽就在。媽媽在哪裡,家就在那裡。
母親有著惜物愛物的個性,雖然這台縫紉車隨著台灣消費習慣改變之後,越來越派不上用場,但是母親捨不得把當年的嫁妝拋棄,特地為它縫製了一件厚實的防塵衣蓋上。所以,當我再度搬出這台縫紉車時,整體品相還算良好,鑄鐵製與黃銅製的部品也沒有鏽蝕的狀況,只是當年的皮帶已經腐朽斷裂,所有的軸承與機件也因為幾十年沒用而有點卡住。還好皮帶依然能買得到,重新更換皮帶,將軸承與機件上油潤滑,試著像當年母親一樣用雙腳踩著踏板,聽著那個熟悉的「咔噠!咔噠!」聲,一切就彷彿又回到童年,那個樸實、溫暖的美好時光。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本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