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簡秀枝專欄】藝術家創作時,如果增加音樂的聆賞,是否讓畫面更具音樂性!?
知名藝術家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1932-)親自作了實驗,而且給了肯定的答案。這樣的實驗結果,就呈現在倫敦泰得現代美術館的展廳裡。
泰特現代美術館前策展人馬克·戈弗雷(Mark Godfrey)和海倫·奧馬利(Helen O'Malley)共同策劃呈現。
格哈德·里希特的抽象油畫創作中,曾以美國實驗作曲家約翰·凱奇(John Cage ,1912-1992)命名,引發策展人注意,成為展場的溫馨小插曲。
原來里希特創作時,一邊聆聽約翰·凱奇的音樂,一邊揮舞抽象畫作,心情深受音樂的弦律所鼓舞與啓發,讓畫思泉湧,創作順利,乃以作曲家約翰·凱奇的名字,命名畫作。
雖然,里希特的系列創作,與凱奇音樂作品之間,並沒有直接聯繫,只是,里希特喜歡創作時,喜歡拿約翰·凱奇創作的音樂,作為背景,讓音符充滿畫室,加上,長期以來,里希特對凱奇關於環境聲音、和沈默的想法,以及他在音樂創作中,對偶然程序的控制,非常感興趣。
自 20 世紀 80 年代初以來,里希特在創作大型油畫作品,經常會先在畫布上,塗一層顏料,然後用橡皮掃帚,擦拭表面,當上層顏料被拖過畫布時,先前的油彩,就會重新浮現出來,多層繪畫、擦除的結果,表面刮刀暫停的線條、筆觸、刮擦,表面乾燥和波紋肌里,讓畫作而變得生動有趣,流動感十足。
馬克·戈弗雷和海倫·奧馬利兩位策展人,就共同分享了里希特與約翰·凱奇,透過音符,心靈交會的小小秘密,饒富趣味。
一向喜歡里希特作品,也素仰約翰·凱奇的音樂造詣,在逛泰德現代美術館時,忍不住佇足,仔細觀察,藝術圈的跨域才子,如此的惺惺相惜,究竟水幫魚,還是魚幫水,根本不重要,生命當中,如此神交,已經足夠了!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