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簡秀枝》葉毓繡偏鄉蓋美術館 為守護理想不枉此生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 「人,一輩子,應該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才不枉此生。」
    「李足新館長用生命,催生了美術館,我多活些年,更要用餘生守護美術館,那都是我們心中最有意義的事,不管多困難,都要全力以赴!」
   南投「毓繡美術館」創辦人葉毓繡(1947-),4日中午在餐敍中,認真地說。
    眼前的「毓繡美術館」,一年要花費2千萬元到2千5百萬元,開幕啓用迄今已8年,挹注的經費,足以再蓋1座郊區美術館,不只葉毓繡甘願付出,大她5歲的企業家先生侯英蓂(1942-)、進入高雄家族事業工作的二女兒侯怡如,都全力支持,毫無怨言。
     而且,葉毓繡有意無意之間,灌輸女兒,一年必須賺足2千5百萬元,才能背得動一座美術館,才有永續經營的可能。
     香港友人來台,無視颱風天,指名要參觀南投毓繡美術館,我給人住台中市區的董事長葉毓繡,打了通電話,她二話不說,就答應4日中午在美術館與我們見面。
    卡奴颱風餘威中,我們一行人,搭高鐵到台中,再租車往南投縣草屯鎮平林前進,準時趕上中午餐會。
    藍條紋白色綿布衫,寬鬆牛仔褲,配上大布鞋,一臉素顏的葉毓繡,灰白直髮,完全休閒裝扮,有如鄰家大姐,親切爽朗。
     毓繡美術館的輕食午餐,雖然沒有很多選擇,但新鮮可口,饑腸轆轆的我們,每一個人都吃得精光,葉毓繡看了也很開心,她再陪我們一起品嚐冰淇淋,賓主盡歡。
    毓繡美術館對她來說,不只是同名,更有很多回憶,流逝的歲月,謝世的友誼,千絲萬縷。
      促成該美術館的始作俑者李足新,是開館首任館長,2019年2月癌逝,葉毓繡非常難過,悠悠4年的時間過去,她依然不捨,從此毓繡美術館只有藝術總監,不再設館長之職,因為李足新是「永遠的館長」。
    同樣的,毓繡美術館大門前栽植了棵勁松,那是紀念勞苦功高的林清峰顧問,對美術館的奉獻。 
    平時話不多,行事低調的葉毓繡,總是惦記著她的來時路,飲水思源,感恩圖報。
     我們的話題,就從「永遠館長」李足新(1966-2019)說起,如果沒有李足新的先見之明,就不會引她上山、買地、蓋美術館;如果沒有他的不屈不撓、柔軟溝通,該美術館是蓋不出來。雖然在籌備階段,李足新已發現癌症,7、8年的抗癌過程,讓他更與時間賽跑,
把毓繡美術館定位為「當代寫實藝術」的美術館,同時建立起制度,也打下策展、營運、出版模式,讓後起的藝術總監黃翔,可以蕭規曹隨,順勢而為。
    葉毓繡表情十分凝重,她強調,她與李館長彼此信守承諾,拖著病體,臥趟病塌,他還是牽掛美術館的一草一木、每一檔展覽;現在李館長不在,她也要把承諾扛上肩頭,畢竟那是李足新,用生命一點一滴,蓋起來的美術館,我當然要用餘生守護美術館,畢竟那是她們心中共同的美術館。
    毓繡美術館目前已經成立基金會,除了大她5歲的企業家先生侯英蓂(1942-)外,她的二女兒侯怡如,也返回高雄工作,進入她們的家族事業。葉毓繡說,她經常對我著家人耳提面命,必須具備2500萬元的年度獲利能力,才背得起毓繡美術館的營運,讓毓繡美術館真正走向永續經營之路。
    葉毓繡是嘉義人,父親經營貿易生意有成,4個手足,都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從小就灌輸「分享」的觀念,她記憶猶新的是,母親對著她們兄弟姐妹說,如果今天給你們10個椪柑,你們自己只能留下1個,其他的9個,一定要分享給你們周遭的親朋好友,把分享當作習慣,那樣才會在分享中,領悟到生命的豐盈。
    受到父親影響,葉毓繡也念國際貿易,但她從小熱衷閱讀,帶著文青式的浪漫,把自己留在隅角,博覽群書,尤其哲學思想。
    葉毓繡的另一半侯英蓂,長得一表人才,成大電機系畢業,在高雄投資生產電源供應器,也主持家族投資公司,經營有成。
    1969年結婚後,相夫教子,夫唱婦隨,葉毓繡陪同侯英蓂參加扶輪社等民間社團,雖然,社交活動,不是她的強項,閱讀才是她大半生的生活重心,她每天花很多時間,在安靜的閱讀上。
    葉毓繡常常想要選擇一個最適合她自己的方式,寧靜待在一個空間,度過長時間。她不怕寂寞,只怕孤單。她認為,人要活在安靜中,但不是死寂。美,是心靈的感受,不能有雜質、不能打折、不能將就,心中完整的美,是潔淨、寧靜,不然寧可不要。
    最近有本𣈱銷書《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作者是瑞典經濟學家 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 (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 ,1961~2022),讓葉毓繡咀嚼再三,也分享身邊友人。
    該書大意是:作者比約恩,從小就有過人數學能力,年紀輕輕就事業有成,就在26歲、即將成為跨國大企業最年輕的財務長時,他卻覺得自己不快樂,於是作出驚人之舉,放棄優渥收入,辭去工作,到泰國森林,展開 17 年的僧侶修行。
    比約恩長居山林,從行走、聆聽、冥思、觀察自然等細節,無一不處照見過往的生命旅程,望見自身早期的貪嗔癡,最終和自己和解。
    森林寺院中,比約恩被授予了稱號 Natthiko ,意思是「在智慧中成長的人」,而他最終在《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就寫道他貫穿 17 年的思索,得到的真理:人類一路信奉的價值,可能都是錯的。比約恩去年以61歲逝世,但留下自我觀照的洞見,成為世人追憶焦點。
    葉毓繡分享她閱讀該書的心得,然而,也留給自我許多問號。
「人,為何而活?」
「人一輩子,孜矻拼搏的目的,又是什麼?!」
   她得到的結論是,一輩子應該做出一件有意義的事,才會安心踏實,不虛此行,更不枉此生。
    法國哲學家笛卡兒(Renatus Cartesius;1596-1650)說,「我思,故我在」。對葉毓繡而言,是「我來過,我做過了」。那樣的心情,也成為她留給兩個女兒的座右銘,人生要有志向,而且,鎖定志向,全力以赴。
    成大電機系畢業的夫婿侯英蓂,是她選擇做有意義的事,背後最堅強的支柱,她們結婚54年了,鶼鰈情深,平常各忙各的,但對於毓繡美術館的大筆捐輸,總是默默支持。
    侯英蓂還曾提及,如果台灣各鄉鎭鄰里,多幾座毓繡美術館,一定更有趣,藝術推廣與生根,不全然在大都會、在高聳藝術殿堂,而是在地方鄰里,讓藝術與生活同在。
    葉毓繡與侯英蓂,育有兩個女兒,婚後定居加拿大多倫多,已經添了兩位金孫,遠距視訊下的含飴弄孫,也是她們的幸福點滴。小女兒返台工作,目前在高雄的家族公司任職,支持母親的善行義舉,對於毓繡美術館每年的固定開銷,已有帳單來付款的滿滿心理準備。
    說到打造毓繡美術館的緣起,有些隨興、草率,對什麼是美術館,其實一無所知,但正因為沒有多想,就一頭栽進,才會蓋成,如果是精打細算,理智作可行性研究( feasibility 
study),答案一定是:「非常划不來」、「不可行」。
    原來,緣起於1999年,葉毓繡隨夫婿侯英蓂,參加扶輪社,社方邀請李足新教社員畫畫。當時李足新是新竹教育大學年輕副教授,而葉毓繡是他為民間社團開課的第一屆學生,李足新教學認真,因才施教,頗受學員歡迎。
    葉毓繡從小愛看書,腦中都是黑白字,沒有什麼畫面與色彩,她也覺得,需要有人啓發她,於是報名參加扶輪社繪畫課。自稱不懂藝術,也從來沒有受過繪畫訓練,只有5分鐘熱度,經常畫一半就畫不下去,不過,對葉毓繡來說,在教室畫圖,比在外應酬社交,踏實許多,讓她每回都很開心去上繪畫課,而讓他更開心的是,原來自己內心世界,涵藏著繽紛豐富色彩,學畫之後,生活開始有了更多顏色。
    滿腔熱情與理想的李足新,愛藝成痴,對藝術推廣非常有使命感,與繪畫課學員相處融洽,成為好朋友。
    2010年10月,李足新在藝術家好友柯適中介紹下,到了南投縣草屯鎮平林,買了一塊地,地上的樟樹太美,因為喜歡後院那棵大樟樹,便把該地打造成個人工作室,工作閒暇,避居該工作室創作,公私兩相宜。
    有一次,李足新分享他的創作生活,帶葉毓繡去看他在平林的工作室與地皮,葈毓繡也非常喜歡。於是李足新就在那個飄著雨的日子,
提議她去附近走走看看,雨遊九九峯下的原生曠野,煙雨濛濛、美不勝收。
    李足新慫恿葉毓繡,到南投草屯的平林買地,來蓋間美術館,理由是,該地區有地主想出售土地,地價也還不貴,可以蓋一座美術館。
    蓋一間美術館要多少錢?兩個快樂儍瓜,完全沒有概念,葉毓繡心想,在不貴的土地上,讓美術館從偏鄉野地鵠起,對平衡美學的城鄉差距,一定有幫助。
    更重要的,葉毓繡因為在理想性的認知,與李足新非常契合,心想如果有李足新,全心全意主持美術館,許多專業事情,可以迎刃而解,而留住人才,造福鄉里的大前題下,正是她設想人生中,有意義的事。
    據說,就是那個飄著雨的日子,在看似荒蕪、人煙罕至的平林土地上,興建美術館,就拍板定案下來。
     「講好了,就去做,怎麼好,就怎麼做」在葉毓繡支持下,李足新館長彷佛在有仙的地方,一起完成了蓋間美術館的夢想。
    葉毓繡當時馬上找了可信賴的代書幫忙,地毯式搜索在九九峰下樟樹林旁,要賣的土地(是毓繡美術館的所在)。有的地主很阿莎力,代書的話,還沒說完買地用途,地主已經答應出售,但也有牽涉到家族祭祀公業,後代子孫不知去向,聯絡上倍為困難,更有勢利型地主,一聽到是企業家買地,心存獅子大開口。方圓1公頃的土地,足足花了2年時間才告完成。
    葉毓繡於2011年,委託知名建築師廖偉立設計,他曾代表台灣參展 2012 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為台灣中生代最重要建築師之一。 
    廖偉立曾說,建築對他來講,是一種尋找關係的過程,叩接人、自然與歷史。而催生該美術館用心始終如一的李足新給予建築師6個字,作為創意核心精神,即「精緻」、「低調」、「俐落」。
    廖偉立是立建築師事務所的主持建築師,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美國南加州建築學院(SCI-ARC)建築碩士,是聯合大學建築系兼任副教授。
    苗栗出生的廖偉立,成長於苗栗縣通霄鎮,由沙河匯聚而成的兒時記憶,成為影響深遠的創作養分。其建築作品多位於臺灣中西部,尤以「橋」與「教堂」系列最為著名。
    面對知名九九山下蓋美術館,廖偉立意願頗高,認為是他落實人、自然與歷史的大好機會。他讓毓繡美術館,用遊園式呈現,建築風格有4要領,即:
    1、以「退」的策略,「低調」回應大自然;
    2、以「藏」的道理,琢磨「精緻」的品質;
    3、以「簡」的方法,展現優雅的「俐落」,主旨希望能夠與大自然,合為一體,讓人在不經意間,就進入美術館,把藝術美學,帶入日常生活之中。
    毓繡美術館的主要館舍,包含美術館主館,為地下1層地上3層建築,其餘館舍,包含餐廳、夏日學校、VIP住宿空間等。廖偉立努力期內朝向多元、靈活,又不失低調、俐落與精緻,小而美、)小而精的當代美術館。
    營造部分,由國內清水模專家廖明彬,兩肋擦刀全力協作,毓繡美術館歷經5年工期,成為馳名國際、山林裡絕美藝術館,獲得過2016年台灣建築獎首獎表揚。
     毓繡美術館用藝術的美、樸素、單純、無私地結合了天地人,葉毓繡想要在生命中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李足新館長心中藏著對美的理想實現,生命情懷、多重交織,共同完成一處桃花源-夢想家心中的美術館。
    李足新當時更把自己當平林人,參加村子廟宇活動,婚喪喜慶包紅白包,讓當地人漸漸覺得美術館是好鄰居,藝術就在他家隔壁。不知不覺整個村落變得乾淨、漂亮,毓繡美術館不以典藏為重點,希望推廣中小學美術教育。
     走入毓繡美術館,是心境的轉換,穿過清水模走道,光影灑落,一邊是翠竹,幾棵老梅桂花香、茶梅綻放,清新舒爽,清水模建築矗立在天地田園間,綠色草坪中,拉出美術館坐落建築,自然天成,巧趣橫溢。
    精緻、低調、俐落,彷彿聽到李足新館長當年的話語,「九九山下很漂亮,建築不要張揚,樹跟山最重要,融入當地!」
     8年的時間過去,超過20萬人參觀過毓繡美術館,整個平林村就是無圍牆美術館。
   「產值多少?」南投文化官員曾制式提問。李足新當年就曾爽快回答:沒有產植,沒有報表,只有無形珍貴的幸福感!果然,毓繡美術館像平林村的永安宮,每位藝術家則是土地公,李足新當時正自嘲自己是美術館服務藝術家的終身志工。
    毓繡美術館,山邊的平林村,詩情畫意,美在自然裡,也在美術館中,成為一處讓願意專程去南投看雲、看樹、看藝術,遁入真善美的地方,整個平林村就是無圍牆美術館。
    而蓋美術館初衷,當代寫實藝術為設館宗旨,外在形似與內在神似,不但揉合葉毓繡內外在兩種特質,堅定真誠,同時,也補台灣公立美術館的不足,為當代寫實藝術找到最好的展演空間。
    日前,葉毓繡又在因緣際會下,第二次再買下美術館旁、葡萄園的500坪土地,預計興建毓繡美術館二館,作為冥想空間、美術教室及行政辦公室。
    怎奈,台灣近期營建環境異常艱辛,缺工缺料,成本三級跳,原預定再投入2千多萬元工程款,即可完成二館,但目前報價已超過5 千萬元,還不一定蓋得起來,讓葉毓繡不得不先行喊停,等待一切正常化,再為擴大館場重新開工。
    毓繡美術館開館8年,餐廳、文創商店的營運,都還是入不敷出,但考慮到民眾逛美術館,必須墊飽肚子,提振精神,所以明知賠錢生意,還是繼續經營下去。
    葉毓繡一臉無奈,餐廳賠錢數額小,整個美術館營運才可觀,一年至少要砸下2000萬元到2500萬元,都是靠私人挹注,現在進入第8年,藝術推廣成果慢慢顯現,尤其中台灣學童入館上課,漸成口碑,讓美術館團隊,備感欣慰,信心也與日俱增。
    目前毓繡美術館採藝術總監制,藝術總監帶領11位同仁,負起美術館大小事務,葉毓繡是精神火車頭,和同仁定期開會,給予同仁最大的專業權限,讓毓繡美術館生生不息。
    4日下午毓繡美術館來了許多學生觀眾,他們把毓繡美術館當作教室,在作品原件前討論藝術,更能收事半功倍之效,尤其美術館的氛圍,讓藝術穿梭,融入呼吸與空氣中。
    目前毓繡美術館鎖定苗栗以南、嘉義以北的中台灣學校,推動到美術館上課的獎勵計劃,讓一定路途與車程時間內的學生,到毓繡美術館上課,免費接駁、供餐、免門票,希望把更多孩子,接引進美術館,讓美育教育在他們成長中不留白。
    葉毓繡舉例,台灣城鄉差距大,都會成長富裕家庭小孩,有和人家教,經常透過旅遊,進出國內外美術館,名畫名作如數家珍。反觀偏鄉學童,還有小朋友反應,他從來沒見過真正畫筆。
    當偏鄉小朋友被帶進毓繡美術館上課,館方為他們準備畫具,竟然有小朋友捨不得使用,寶貝兮兮地說要帶回家,留給弟弟用。那些畫面,看在葉毓繡眼裏,非常不捨。
    現在一個月舉辦4到5場美術館即教室的教學活動,讓孩子進美術館,也送教材畫具。對於更遠距離的台灣南北或花東地區,毓繡美術館也採用藝術快遞,讓藝術美學無遠弗屆。
    目前毓繡美術館年度最具「末日感」雙展亮相:一是台灣藝術家于軒長達10年以上的幻境建構工程「克萊因.赫茲 α 溫室地境」,打造詭祕廢棄實驗室。
       二是6位跨國藝術家揭開「日常中止」未來預言。分別是日本藝術家猪瀨直哉(Naoya Inose)、元田久治(Hisaharu Motoda)、小林敬生(Keisei Kobayashi)、小瀬村真美(Mami Kosemura),香港藝術家智海和菲律賓藝術家格雷戈里.哈利利(Gregory Halili)。
     集結6位展出作品的展覽「日常中止」,引領觀者探討:倘若社會活動永久停擺、社會關係嘎然而止,世界會呈現什麼模樣。
    乍看之下,兩檔展覽乍看皆充滿末日氣息,實際上藝術家們是處在不同的時空維度裡,辯證時間與生命的終始、反思人類與自然的平衡,讓人游走在動盪虛實間,提出向死而生的創意質問。
    該類主題,是葉毓繡日思夜想的生命思辯,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4日下午,廖偉立建築師帶著前新竹市長蔡仁堅,以及一批友人,齊聚毓繡美術館。颱風天,風雨故人來,倍添意涵。廖偉立爬上爬下,親自解說建築設計上的巧思,迎來賓客的肯定與讚美,大家以手機勤於捕捉美麗畫面。
    低調的葉毓繡,像遊館旅客,出現在人群口,也像一團尋常的空氣,偶爾陪大家拍拍照,完全沒有想要彰顯董事長身分與地位。
    「一輩子做一件有意義的事」理念清楚,其他的枝枝節節,她完全不在乎。如今,毓繡美術館不只是一座美術館,它讓人重新面對天、地、人,是人文的美、對天地的禮讚,籍著藝術連結天、地、人的關係,還有對「常與無常」、「緣起緣散」、「知遇感恩」的逐一體現,葉毓繡三不五時,留連九五峯下,探問人生幾多愁,也笑看大自然的日昇月落,驀然回首之間,其實,那才是不必言語的真正幸福。
    受到葉毓繡分享觀念的影響,許多人都會收到來自中台灣的可口葡萄,那是李足新生前的心意,只要平林的葡萄成熟時,大家就有口福。
    李足新已經離世4年,葉毓繡把李足新的好客,加以延續,當大家收到來自毓繡美術館的水果包裹,無不感激涕零。
    李足新的熱情,大家懷念不已,而葉毓繡有情有義,繼續履行李足新的好客,沒有限期地分享甜美葡萄,江湖義氣,莫此為甚,令人衷心感佩。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