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程富陽》《我家的兩岸故事》巡展實錄與懷感!

         【愛傳媒程富陽專欄】昨(5)日上午九時,由沈春池文教基金會主辦,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協辦,中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學工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與鼎越開發贊助的一項名為《我家的兩岸故事》巡展活動,假臺中市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雅堂館AB棟隆重舉行;台中市市長盧秀燕親率市府各相關部門主管出席,一起聆聽這場以時代人物影音、文物的近距離歷史對話,藉以還原中華民國上世紀五十年代那個流離年代的涓滴記憶。

一場驚天動地大遷徙的見證者
         回顧1948年冬季,當國共正在遼闊酷寒的大陸東北,與一望無際的淮海戰線,先後與號稱國共三大戰役中的「遼西會戰」及「徐蚌會戰」,正處於正面殊死搏鬥之際;當時國府約莫已經臆測大陸即將不保,空軍總部調派了一位熟諳閩南話的年輕軍官,來臺接收日本空軍戰後物資,以為撤臺備用。那時,這位年輕軍官的兒子才3歲,亦緊跟著父親來臺,一路上他以一雙懵懂的眼睛環顧四周,竟迷迷糊糊當起了大時代裡頭那一場驚天動地大遷徙的見證者。
         這位當時年紀尚屬壯年的父親,就是來臺軍退後轉企業發展有成的沈春池先生,而這位見證時代顛沛流離遷徙的3歲小孩,就是爾後在1987年於兩岸尚未正式開放之際,冒著傾家蕩產及「為匪宣傳」入獄風險,以「老兵返鄉探親」名義,獨家贊助凌峰拍攝《八千里路雲和月》,及於1988年以父親之名成立「沈春池文教基金會」,並自2016年起啟動《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工作,及今日籌辦《我家的兩岸故事》巡展,企為兩岸大時代的悲歡離合留存見證的「威京小沈」沈慶京。
         由沈慶京先生發起的搶救遷臺調查研究,七年來已紀錄近1200位老兵的生命記憶,徵集文物達2834件,撰寫959篇文章及製作完成至少447則短片,於官網、臉書粉絲專頁、YouTube、Line@與今日頭條等自媒體平台宣發;並透過新聞發布會、公益巡迴展覽、文物典藏、專題分享會、公益音樂會、志工培訓等多元形式,積極推廣此項人文公益工程,並透過真實經歷的影像攝錄,剝開層層圍繞在大時代的小人物故事,保存歷史每一片微小卻重要的陳跡,拼繪出兩岸系出同源的軌跡地圖。

紀錄一部有溫度的台灣史
         事實上,除了500年前早期第一批由大陸跨越黑水溝來臺的先民外;大陸第二批大舉來臺的,則是上世紀國共內戰期間隨國府蒞臺的難民潮。這批由大陸大撤退到臺灣的過程,歷經三波的逃難潮。第一波是1948年東北潰敗、徐蚌會戰節節敗退,到1949年1月先總統蔣介石下野之際,當時對時局失望而先蒞臺的一批人,約20萬人。第二波是1949年4月共軍渡長江,5月攻佔南京、上海,6月從青島撤退,轉上海、南京乘船來臺基隆港的軍隊。
         第三波逃難潮則是1949年12月國民政府由廣州遷臺,以軍公教、文化、專家、技術人員居多;依照當時學者的統計,1945到1953年左右,來臺的外省人,總計軍隊60多萬人,公務人員、文化人及眷屬等,約莫30多萬人,全部加起來有120餘萬人;在這裡頭有很大一部分,都成了爾後臺灣政府闢建眷村,及延伸發展出「眷村文化」的重要內涵與元素。
         在臺灣作家楊渡2018年出版《有溫度的台灣史》書中,曾有以下這段記載,深邃刻畫那個時代的氣息:「⋯120幾萬個生命記憶,120幾萬來自不同地方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語言表達、藝術思想,全部都來自這個小小的島嶼上,在小小的空間裡交會、碰撞、融合、衝突、相愛、結合、創造,再生⋯。苦難帶來記憶,記憶帶來力量。」
          1949年大遷徙的苦難,帶給兩岸的中國人太多記憶,太多值得紀錄的生命故事。而「沈春池文教基金會」針對這項《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的工程,正是企圖把這些記憶與故事,透過更深沉的紀錄省思,變成兩岸未來前行的力量,更是一部紀錄有溫度台灣史的文化工作。

把夢鄉連結成故鄉的沈氏兩代情
         有人說:「回不去的地方叫望鄉,到不了的地方叫夢鄉,偶爾可以去走走的地方是故鄉。」而在將近40年的時間,被一彎淺淺海峽所分割的臺海兩岸,竟因一場內戰而隔離;數百萬軍民,從望鄉到夢鄉再到故鄉,從1947年的戰鼓頻催到1949年的兵鋒相見,再經地緣阻隔與政治的曲折發展而至1987年,才解開那折騰四十載「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兩岸分隔。
         這一條故鄉路走的夠長夠久,長到40年家國,3千里山河,幾乎被淡忘;久到人事興衰,古往今來驟變而怵然不知所措,但當年一批老兵到底難忍思鄉情切,而喊出「生,讓我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則讓我們回去獻上一柱香。」的激昂悲歌,也終於等到蔣經國總統在1987年11月2日親自按下「大陸探親」的開放鍵,兩岸方柳暗花明又一村,只是「少年離別意非輕,老去相逢亦愴情。」兩岸未來,恐怕還有很多的故事,需要有心人來做緊密連結的工作,方能融入故鄉的民族濃情。
          蘇格蘭哲學家和散文家托馬斯·卡萊爾,在19世紀曾留下:「歷史是強者的英雄碑,也是弱者的墓誌銘。」這句話;歷史不一定百分百紀錄真相,但卻留下血跡斑斑的歷史教訓;盧市長卻以舞蹈家林懷民所編導的「薪傳」,及自身兼具大陸、台灣與日本文化的融合為例子,闡述只有互相尊重與包容的民族融合,才是歷史和平的唯一道路。
         當前,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關係,兩岸如何從曾肇發時代巨變的世紀慘痛經驗中,去探索、追尋及連結對中國兩岸和平有益的故事,當是今日臺灣急需面對的課題與目標,而這應該也是沈春池、沈慶京沈氏兩代人,欲藉此一系列《我家的兩岸故事》巡展,所冀盼追求兩岸互融的新時代意義才是。

 


作者為退役上校,目前為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