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蔡詩萍》張毅若有知,當會滿意於惠姍為他出版的這本文化情書—讀《壓抑不住地想飛起來》

   【愛傳媒蔡詩萍專欄】讀張毅這本辭世後才出版的書,最不容易的,不僅僅是撫書思故人的不捨,最沉重的,莫過於想到楊惠姍,是如何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裡,讀了又讀,選了又選的,反覆斟酌之餘,淚水往復沁入心頭顏面的那份糾結。
    張毅的追思會上,我在現場,親睹惠姍的哀痛,那是人間至情的流露,那是攜手經歷風暴,那是日夜扶持彼此,而後走過來的夫妻之情。
    而如今,翻閱這本惠姍為張毅編選出來的文字,尤其可見鶼鰈情深之外,惠姍還有一種仰望張毅的孺慕之情,這種兼具戀人、夫妻、師友、夥伴等複雜情誼的連結,是我們讀這本文集前,不能不先了解的關係,否則,便不易明白,何以會是這些文章入選,而非其它!
    這本文集,能讓我們明白張毅之所以為張毅,有他極為本質的敏感,纖細與狂傲,然而,這些早年、青年的特質,又如何在中年之後,收束於對自身不完美的審視,而張揚於對琉璃創作的執著,對佛法參悟的的理解。
    我過去不管是對台灣新電影的欣賞,對張毅文學創作的閱讀,對張毅與楊惠姍感情事件的評論,對琉璃工房掀起之藝術浪潮的訪談,可以說,我不算是不理解張毅與楊惠姍的一個文化人。
    可是我必須說,我在細讀這本張毅文集時,才彷彿突然在這靜靜閱讀,一頁頁翻過的大半天裡,「熟悉了」張毅,「接近了」張毅,「讀懂了」張毅,可惜,我再也不能,對張毅說「啊,原來您也是這樣一路走過來的啊!」
    我們都是宇宙裡,孤獨的星球。
    我們都是星球上,與人平行宇宙的孤獨者。
    但,幸好,我們有人愛,幸好,我們都願意寫作,閱讀,與思考。
    雖然不免繼續孤獨,但卻不致於繼續偏執,而狂放至無可挽救的地步了。
    這本《壓抑不住地想飛起來》,書名十分文青,但也傳神的點出了張毅那一代,在傳統依舊壓抑,而現代只開了半扇門窗的台灣土壤上,某種文青式的反叛與飛翔,而,閱讀,無疑是那年歲裡,所有壓抑不住之文青,最可能的反叛方式。
    惠姍說,張毅認為「書是寧爛勿缺,什麼書都要看。」
    惠姍可能不知道的是,在張毅那個世代,書儘管是僅有的,掙扎於威權與傳統的抒發心靈渴望,眺望遠方視野的窗口,但文青能選擇的,仍十分之有限,於是,貪婪的閱讀,飢渴的閱讀,便是有限選擇下的唯一可能。
    但有趣的是,亦唯有這樣的飢渴,貪婪的閱讀,才造就了張毅與那一代的同儕間很大的不一樣。否則,張毅也就可能是一個名校名系的畢業生,也就可能是一位碩博士,也就可能如他父親之所願,是一個成功的商人!然而,無所不讀的張毅,正是造就了後來一個在電影,在寫作,在琉璃,在思索上,全方位的「文化人張毅」。
    今天我們會謝謝張毅,我們會懷念張毅,我們會感懷張毅,我們會思索張毅留下之未竟之志,無非也是因為,張毅太特別了!
    這本不過兩百頁出頭的小書,選編得非常精準,如果張毅之特別在他的成長過程,在他的氣質涵養,在他的思索方式,在他的堅持美之為何物,那這本小書,幾乎已經包羅了這一切的線索。
    我們於是明白,張毅與父親的關係,張毅長期的孤絕與憤怒。
    我們於是明白,張毅跨入電影的偶然而與必然。
    我們於是明白,張毅在新電影浪潮中,他對自己選擇之商業思索,大眾思索的立基點。
    我們於是明白,張毅之美學觀,並不在自身的孤絕,而在美如何透過職人精神的反覆捶打,透過對芸芸眾生的溫柔召喚而實踐。
    我們於是明白,張毅把整個人生都當成自己的功課,始終不倦怠於這答案的追索。
    讀完全書,我必須向惠姍致敬,喜歡張毅的朋友,欣賞琉璃作品的收藏者,也應該向惠姍致敬,因為惠姍的謙虛很可能讓我們忽略了,她在編選這本小書時,嶄露出的慧見與熟悉張毅之思路的擇其精華,這決不是件容易的事,何況我們不能忘記惠姍必須走出自己的傷痛,壓抑自己在每篇文字中如見張毅的萬般煎熬!
    但,惠姍您做到了!
    您替大家,編選了一本重新認識張毅,重新鋪陳張毅之所以是張毅之路的選集。
謝謝您。
    出版社「天下文化」,也在這本書的裝幀編排上極為用心,使得這本小書,令人捧讀之餘,亦有反覆撫拭的不捨。
    作為一本「張毅 寫給文化最後的情書」,這本《壓抑不住地想飛起來》,當之無愧的足以紀念張毅。

 


作者為知名作家、台北市文化局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經授權刊載,原文分享於作者臉書。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