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程富陽》黃埔百年系列報導(八)訪談霧峰林家話滄桑歷史!從林祖密到黃埔革命!

         【愛傳媒程富陽專欄】每一個中國偉大的時代,總有它屬於自己一段多變詭譎的風雲歷史與角色。春秋時代有它「魂魄亦兮為鬼雄」的無畏襟懷;大漢王朝有它「大風起兮雲飛揚」的豪氣干雲;三國有它「千古風流人物」的氣概英雄;大唐有它「青海長雲暗雪山」撼守邊關的悲壯旋律;宋朝有它「怒髮衝冠憑欄處」北伐救駕的交織血淚;大明有它的「策杖只為圖雪恥」橫戈武將的百折滄桑;晚清也有它「去留肝膽兩昆崙」內外交迫的風雲驟變。
         民國初肇,革命北伐,對日抗戰,國共內戰,這一連串的江河遽變;無論是孫中山「要把乾坤扭轉來」的恢宏氣魄,還是蔣中正「艱難革命成孤憤」的百尺堅韌,抑或是毛澤東「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獨霸自喻,雖說都已俱往矣!但畢竟在累牘的史冊裡,都猶清晰刻鏤著屬於他們的一頁歷史。而如今,我們對一段曾於中華民族兩岸皆有重大貢獻的家族與人物,無論是史書的探研或先哲典範的宏揚,竟都無法追凜其應有對等的歷史定位,我們看到的恍惚是「已逝的秋月」,我們聆聽的依稀是「昨日的東風」,闕如的則是一份應存「風簷展讀,古道顏色」的歷史瞻仰;這個家族與人物,就是由大陸來台逾二百七十年的霧峰林家,及其第七代先人 — 林祖密。

名列臺灣第一豪族的臺中霧峰林家
         要探悉林祖密,首要暸解這個曾號稱臺灣第一豪族的臺中霧峰林家,其由大陸遷徙來臺的首位始遷祖,係福建漳州人林石,其於乾隆十一年(1746)渡海來臺彰化打拼,日後資財漸豐,遂將祖墳遷葬於阿罩霧(今臺灣霧峰),從此開啟了一段迄今逾二百多年可歌可泣、迭宕起伏的奮鬥史。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於臺灣發生一件清代治臺以來最大的叛亂案「林爽文事件」,據林爽文兵敗被捕後回覆清朝大將軍福康安的詢問內容,我們知悉當時他在舉事前,只有族人林石勸阻過他,可見其深具前瞻遠見,唯仍無法避免家族受此事株連,被迫星散各地的命運。
         林石的長子林遜早逝,留下林瓊瑤、林甲寅兄弟,兩人雖遷居分家,但兄友弟恭,時常來往;尤其林甲寅勤勞簡樸,樂善好施,娶妻董氏,生三子分為林定邦、林奠國與林振祥;其中林定邦即為日後霧峰林家「下厝」一脈始祖,亦是日後振興家族林朝棟的祖父,而林奠國則是「頂厝」的一脈始祖,其後代有聲譽甚殷的林獻堂;林定邦育有三子林文察、林文明與林文彩,其個人生性坦率,有俠義之風,可惜在道光三十年(1850)為勸說當地土豪林媽盛擄人勒贖事,竟遭毒殺,次子林文明負傷被救回,後隨林文察轉戰閩浙,以副將職再回台平「戴潮春之亂」,唯因與台灣道丁曰健爭戴案軍功,於1870年遭殺害於漳化縣衙,為清末十大寃案之一。而老大林文察自幼聰俊,喜讀歷史忠勇典故,當林媽盛案肇發,其聞父遭害身亡,弟負傷被俘,悲憤至極,即刻要持槍前去報仇,為母所阻,乃含冤忍痛,先贖父親屍體厚葬,並救回次弟文明;但卻在3年後的咸豐三年(1853)如願親報殺父之仇,並於事後向官府自首;唯縣官同情林文察係為報父仇而蹈法網,從緩酌辦。

林文察戰死萬松關  林朝棟血戰獅球嶺
         咸豐四年(1854),林文察因勇名而獲清廷釋放,以便其率鄉團協助清廷征伐閩南小刀會之亂,果不其然,其迅速立功自贖;之後更奉檄對太平天國作戰有功,而奉朝廷頒賜「烏納思齊巴圖魯」,勇名遠播,連中興名將曾國藩都上疏朝廷,稱其為閩中健將,而被拔擢膺任福建陸路提督;更在同治二年(1863)銜左宗棠之命抵臺剿滅「戴潮春亂事」,爾後更僅率5百臺勇血拼太平軍而戰死於萬松關,時年才36歲,被追贈太子太保,賞騎都尉世職。而林文察長子林朝棟,受父庭訓影響,自幼好讀兵書,於父親成仁後,襲世職騎都尉,並受福建巡撫岑毓英賞識,將其推薦給當時督辦臺灣事務的劉銘傳。
          光緒十年(1884),發生了由法將孤拔領軍攻打臺灣的「中法戰爭」,林朝棟與林文明子林朝昌招募士勇駐防於基隆,而其堂叔林文欽則奉台灣道劉璈令守台南。林朝棟與登陸於基隆獅球嶺、烏嘴峰、石梯嶺、大水窟一帶的法軍正面交鋒,持戰逾時,並堅守大牛埔、大水窟一帶與法軍血戰不退,其妻楊氏在危急之刻,親率家將子弟兵,星夜馳援,北上營救林朝棟脫困,後被晉封為一品夫人;此戰事一直延續到光緒十一年(1855),清廷與法國重啟和談,雙方簽定新約才吿落幕。戰後劉銘傳在《基隆法兵全退臺北解嚴請獎戰守各員紳摺》中提及:「⋯林朝棟等所部各營,防剿經年,死傷沈籍;彌復忍飢裹創,血戰死守於槍林砲雨之中,修濠築牆,毫無退志,俱屬堅忍刻厲,死生不渝⋯。」自此,「棟軍」馳名中外。
         中法戰後,劉銘傳正式接任臺灣巡撫,更重用林朝棟參與開墾臺灣建設,特許林朝棟與其堂叔林文欽以「林合」墾契,得於中部沿山之野與近海腹地著佃力耕,並給予林家經營樟腦事業,使其家產日增,更因協助平定中部「施九鍛之亂」,而獲鹿港與二十四庄民眾敬贈「德同再造」匾額,亦被朝廷賜穿黃袍馬褂,觀有清一代,以道員而獲此殊榮的,僅林朝棟一人而已;惟在光緒二十一年(1895),臺灣因中日戰敗被清廷割讓於日本,官民為了保住臺灣,遂合議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唐景崧為總統,並於全臺南北設防,阻日本接收臺灣。
         但唐景崧偏信與林朝棟向來不合的駐守基隆海口提督張兆連之言,竟將善戰的林朝棟所率之「棟軍」自基隆撤回臺中佈防,而以新募廣勇四營代守基隆獅球嶺,以至遇日軍登臺時,竟一戰即潰,後林朝棟於這場號稱「乙末之役」中,在無戰略之地可守情況下,最後亦遭潰敗,而不得不內渡大陸,最後抑鬱而終。安溪人林輅存撰有《林朝棟誄詞》:「百戰鯤溪不顧身,金牌十二泣孤臣;燕雲回首承恩日,剩得黃袍一領新。」另從弟林朝崧有詩云:「一戰驚西域,兜鍪舊將門;毀家萬金盡,報國寸心存。海上歸蘇武,昭關出伍員;餘生滿腔血,猶得洒中原。」可說是對林朝棟一生忠魂與無奈境遇的寫照;而那一刻,他的兒子林祖密,卻正要從臺灣的地圖緩緩走出,進而快速步入中國近代史的篇章裡。

毀業改名真義士  討袁抗日第一線
         林祖密原名林季商,家譜名為林資鏗,係林文察之孫,林朝棟之子;1895年原由林朝棟在「乙末之役」中協防基隆的棟軍,因巡撫唐景崧失策,將其調至第三線臺中;讓邱先甲、丘逢甲所帶領的客家軍退守桃竹苗一帶,而反將臨時招募的廣勇佈防在第一線基隆,以致一遇日軍登陸接觸,即遭潰敗,清廷更因「馬關條約」已簽訂,而急令所有官員退回大陸;縱使如此,各義軍仍自三角湧、龍潭、大姑崁及十八尖山一路慘烈對抗,以至日軍每到一處,只能焚莊清鄉;最後林朝棟見大勢已去,只能率家小退回福建,當年三子林祖密時年僅十八;隔兩年,他奉父命返臺治理家產,時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欲用懷柔政策治臺,親自召見他,冀望他留下來,但他不願為異國子民,不僅沒留下來,且在中華民國建立後第二年,即率先放棄日本國籍,為華僑申請中華民國國籍證照第一號;從此,原名林季商更名林祖密,隱然含有厚植家族戰力,以傾力支援祖國之涵意。
        事實上,國父孫中山久聞林祖密愛國,並邀他參加討袁革命,林祖密遂陸續變賣臺灣所餘產業,除支助簡大獅、苗栗羅福星,南部江定、羅俊、余清芳抗日(噍吧哖事件),凡營商所得銀兩,均悉數協助孫中山護法活動。國父孫中山在1913年舉義反袁「二次革命」失敗後,為了重新集結革命力量,於隔年的7月在日本創建中華革命黨,林祖密旋於1915年在孫中山秘書徐瑞霖的聯繫下,加入了中華革命黨,並在同年年底袁世凱稱帝後,即於隔年號召民軍起義,除與袁世凱在閩代理人李厚基展開激戰,且多次在鼓浪嶼私宅召集彰泉地區的志士,商討革命大事,並捐助數十萬兩以充軍餉,唯終因寡不敵眾,遂於1917年夏輾轉廣州,被孫中山任命為大元帥府參軍,並於隔年由孫中山以大元帥名義,委任其為陸軍少將銜閩南軍司令,負責指揮閩南的革命軍事行動;1921年復授以大元帥參軍兼侍從武官,出任廣三鐵路監督;由此可見,林祖密一生對支援臺灣抗日行動之戮力不懈,而國父對林氏忠勇愛國之志,亦可謂「知之深,倚之重」。
         當前臺灣常有一些膚淺文史工作者,總將林祖密的功業歸於板橋林家,只因板橋林家林維源之子林爾嘉,在鼓浪嶼所建的「菽園」,景似林祖密所建宮保第,其內部「藏海」景緻,依海環繞,甚為出名,因此也就有人「錯把馮京當馬涼」而不自知;又當年霧峰林氏區分「下厝」與「頂厝」之分,原本只因林定邦係長房,屋在南邊,林奠國則屋在北邊,而台灣通稱南邊為下,北邊為上或頂,就如同稱南部人為「下港人」之意。但在日本殖民臺灣時,因日本當局忌諱「下厝」激烈的抗日行徑,而故意藉機打擊「下厝」抗日勢頭,並消音其對抗爭日本的任何活動;以至在林祖密去世後,「下厝」舊時豐富的抗日史蹟難尋,其曾引導風潮的輿論亦為之噤聲;在日據臺灣50年期間,日本嚴禁林朝棟、林祖密這兩個名字出現,連他們家族出資辦的《臺灣民報》都不敢報導。日本殖民當局就是要讓林祖密這支林家「自然消失」;這個影響迄今未歇,竟令後人於今日一提霧峰林家,竟不知有「下厝」林祖密,此實為人謀之贓,後人豈能無視其中原委,而忽略歷史的真相。

宮保第藏革命魂  黃埔北伐任先鋒
        在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所的《蔣介石日記》中,就曾記述先總統蔣公在1919年後,曾數度奉母親王太夫人之命,攜眷至林祖密在鼓浪嶼的「宮保第」寄居,可見蔣公與林祖密的關係亦非比尋常;又林家在臺灣霧峰,亦蓋有一處「宮保第」,此私宅係林祖密祖父林文察於同治三年(1964)因公陣亡後,奉旨褒謐太子少保宮銜時,由其子林朝棟為紀念祖德功業,在臺灣霧峰購地興建的宅邸,實為「宮保第」之名的濫觴;又林家人林朝崧、林幼春於1902年創立了具抗日色彩的詩社「櫟社」,林祖密可說出錢出力,並協助成立「台灣文化協會」,責由蔡惠如出面發行《臺灣青年》雜誌,推動文化抗日。也就是說,林祖密是日據時代台灣人兼用武裝及非武裝抗日的主要推手。
         1925年可說是國民黨黨史上最悲痛的一個月份,3月12日孫中山為謀和南北之爭,帶病北上,竟驟逝於北平協和醫院,只留下「和平、奮鬥、救中國」的遺願;20日上午黃埔軍校代表廖仲凱在中央黨部大門前,遭狙擊致死;而國父的護法大將林祖密,也在24日遭駐守漳州軍閥張毅槍殺於漳州和尚山附近之店仔墟,消息一出,漳州市民為此不幸罷市三日。林祖密被殺後,長子林志民立志為父報仇,並數次向蔣介石總司令請命誅賊,蔣公遂委任其為國民革命軍援閩總指揮第一獨立梯團團長兼地一路司令官;1926年7月,更由國民革命北伐軍第一軍軍長何應欽委任其為福建國民軍第三游擊隊司令,林志民親率農民軍作先鋒擊潰張部,張毅逃竄後仍被捕緝,並於1927年7月26日午后二時伏刑槍斃,林志民雖得報父仇,唯身心備受打擊,心力交瘁,眼疾漸劇,終至失明。
         林祖密的子嗣中,長子林志民,投效國民革命軍北伐;林正傳,北平中國大學法學系畢業,歷任國民黨臺灣省黨部委員;四子正元,曾任職福建省銀行,繼承父志,從軍抗日,1940年參加反攻南昌之役,負傷幾死,後轉吉安修養院,但妻已改嫁,子亦他養,境況淒慘。五子正亨,中央陸軍官校畢業,參加抗戰,於滇緬戰役,奮勇作戰,臺灣光復後返臺,參加中部「二二八」事件抗爭;1950年以「匪諜罪」被捕槍斃,其中原委,各有說詞,但一門忠烈,則承續家傳。

揭示歷史真相  重現哲人典範
         2008年馬英九曾以國民黨候選人身分,蒞臺中下厝林氏故居「宮保第」,親手將黨史館複製林祖密當年寫給孫中山總理的信函,致贈其孫林光輝留念;「宮保第」府邸史料豐富,家族雖已於2009年對外開放,但能否從此揭開這逾二百多年霧峰林家對中國大陸及台灣的貢獻謎團?能否能重啟兩岸政府對自林文察、林朝棟與林祖密以來逾百年,渠等對中華復興、黃埔革命及積極援助臺灣對抗日本殖民的歷史真相,再作ㄧ深入研究與民族精神的發揚?而適時揭露與反正時下許多具台獨意識政客,企圖利用民眾不知歷史,故意曲解誤導霧峰林家乃是主張臺獨先鋒的錯誤認知,這才符合今日霧峰林家後代對發揚先祖護國情操,並使先輩愛國志節得以重現的最深冀望。
         誠如臺灣名家丘念台論及林祖密的一段話:「革命不難,舍富貴而革命為難;舍富貴而革命不難,能審國族,辨忠節,而舍富貴以革命為尤難;臺灣林祖密者,蓋能此,尤難也。」丘念台以此語評價林祖密一生既做到對臺灣有重大貢獻的真相,亦彰顯其內心猶盼見一個強大華夏中國的餘音。臺灣作家丘秀芷的先人丘逢甲,在協助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即病逝,但他在世的最後一首遺墨,卻頗能描繪霧峰林氏家族及林祖密對中華民族與臺灣的無限冀望,今且摘錄如后,權作為此次代表中華戰略協會訪問林祖密嫡孫林光輝先生的結語:
萬事都應付酒杯,眼看雲合又雲開。
中天月色雨餘好,大海潮聲風送來。
人物祇今思故國,江山從古屬雄才。
飄零剩有鄉心在,夜半騎鯨夢渡台。


 

作者為退役上校,目前為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