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張若彤》徐志摩與《卞昆岡》

    【愛傳媒張若彤專欄】生在這個時代,好像不說徐志摩是渣男就和流行脫節了。
    看了一篇文章,提到徐志摩的婚姻,裡面有一些明顯的錯誤,文章指出〈偶然〉、〈再別康橋〉都是徐志摩寫給林徽因的作品,徐志摩對於元配張幼儀,在創作上也不曾有過隻字片語。
    身為資深摩粉,必須要指出,這三件事都與事實不符。
    〈偶然〉一詩,出自《卞昆岡》,這是徐志摩與第二任妻子陸小曼合著的話劇劇本。要說徐志摩居然會在與現任妻子合作的作品中偷渡對其他女人的愛,這實在是有些牽強。且〈偶然〉一詩,實際並不是描寫男女之情,而是老人與孩子之間的「祖孫之愛」,一老一小,因為都瞎了眼,才有「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的相惜之語。至於我們讀者要把這首詩怎麼看、怎麼用,那是我們的問題,干摩神底事?
    〈再別康橋〉成詩更在《卞昆岡》之後,此時徐志摩再婚已兩年,正是和新婚妻子打得火熱之時,還一起寫劇本。
    好,就算我們不管再別康橋什麼「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的灑脫,你硬要說徐志摩就是對從前的戀情藕斷絲連,那我也沒意見,反正要怎麼解釋詩那是個人自由,但對於元配張幼儀,徐志摩有沒有寫過東西?答案是有的,不但寫了,而且還公開刊出,與離婚的宣告一起。
    這首詩的內容,大概是要張幼儀和他一起向傳統父母作主的封建婚姻告別,你我自自冉冉離婚去,歡歡喜喜做自己。
    大家在罵徐志摩渣男的同時,也應該要知道,結婚當時,張幼儀才16歲,好可憐,但徐志摩也才18歲。
    作為現代人,大家可能很難有被長輩安排婚姻的經驗,但小時候被逼學樂器總有吧?就算沒有被逼著學樂器,總讀過數學吧?如果你不喜歡數學、數學又是國民教育必修,你當年是怎麼熬過來的?
    你討厭數學?好,現在要你每天跟數學睡覺。
    不是睡到你畢業喔,是睡到你死的那一天,然後還得找機會生幾篇數學論文出來。
    你可能很疑惑,或許這東西真的不錯吧,試著讀個一陣子?寫篇論文好了?
    你也可能嚇壞了,有尿就上廁所,每天裝死,能逃就逃。
    徐志摩跟你的反應完全一樣。
    試著跟自己不喜歡的人生個孩子吧......啊幹!我被騙了!老爸!送我去留學!掰~
    老爸還搞不清楚狀況,硬是把老婆也給他送去英國。
    你不喜歡數學,但你跑到英國留學後,發現自己喜歡文學,但老爸已經把你和數學送做堆了,一送就終身保固。你來教教徐志摩怎麼做?
    再來看看徐志摩寫的劇本《卞昆岡》。對照徐志摩本人的遭遇,其間的相似處,也頗值得玩味。
    徐志摩與家裡安排的元配張幼儀離婚,和後來的妻子陸小曼結婚;卞昆岡則是在自己的愛妻死後,接受媽媽的安排續弦。
    卞昆岡續弦後,妻子背著他與人私通,妻子偕情夫毒瞎了孩子的雙眼(孩子眼睛像他媽),最後再殺了孩子逃亡私奔,毀滅了卞昆岡一切珍視的事物。
    卞昆岡最終自殺,鄰人對此憤怒不已,拿起刀,到處搜尋姦夫淫婦的下落。
    冷眼(?)旁觀這一切的瞎子老周,則唱了〈偶然〉一詩為阿明送終: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無須訝異、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唱罷,老周再對觀眾不斷重複一句意義深長的警語。
「走的走了,去的去了,來的又來了。」
    走的走了,去的去了,來的又來了。
    卞昆岡不愛他續弦的妻子,他續弦的妻子也不愛他,兩人都只是為了其他的目的而接受這場婚姻,勉強湊在一起,互相造孽。
    而鄰人沒有發現這個使人人都不自由的結構性的因素,只是在這一群被結構綁死的人中間,揀選自己討厭的人去仇恨、揀選自己喜歡的人去同情。
    然後呢?再換一批被綁死的人,大家再挑自己討厭的去仇恨、挑喜歡的去同情。
    然後呢?再換一批、再換一批、再換一批......。
    最後,不被眼前這淋漓狗血的一切所惑的瞎子,反而才洞察了整個結構性的因素。
    他以全觀的視野,為了相逢在黑夜海上的孩子阿明,放出了不帶仇恨與同情的,純潔光亮。

 


作者為《究竟二二八》作者
照片來源:博客來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