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簡秀枝》狂飆80 跨領域靈光乍現、生命力昂揚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1980年代臺灣,即是指1980-89,(民國69年至民國78年),這10年間在臺灣歷史上佔有一個重要的地位。 
    臺灣經濟快速起飛,也成為能與南韓、香港及新加坡等地區並稱的地區之一,當時這四個地區一度被稱為亞洲四小龍。 因此,在經濟上是「台灣錢淹腳目」的時代。
    在政治方面,1986年黨外人士宣布成立民主進步黨,隨後於1987年,政府解除戒嚴令,開放黨禁、報禁。台灣自此展開了新一波民主化和本土化的浪潮。但對文化藝術界來說,80年代是狂飆的年代,「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的大展,就在12月2日拉開序幕,延續到2月底,倍受矚目與期待。
    這個展覽,以作品、檔案、音像紀錄與訪談追索「跨領域」在臺灣八〇年代藝文發展史的脈絡——臺灣的「跨領域」不是現代性的進程,而是社群的存在狀態與出路。
    該展覽係由北美館長王俊傑和北藝大美術館長黃建宏共同策劃,2日晚間的開幕晚會,由唱紅《戀曲1980》的才子羅大佑的特別演出。
    其實,臺灣的前衛,總是雜揉了「在地情境」和回應外部訊息的各種「實驗」,為一種「文化前衛」(cultural avant-garde)。特別是面對封閉和高壓的長期戒嚴,讓身體處於壓抑和躁動的雙重偶連性下、中產階級興起、西方思潮大量引入與誘發論戰、自由主義對於寫實經驗與臨時性串連的召喚和挑戰。
    1980年代,對於現當代藝術空間的開發極為重要,特別是臺北市立美術館的成立,台灣走向美術館時代。另外各式體制外公共空間的介入、行為藝術與實驗小劇場對於身體、空間和對於現況的反思,影像成為臺灣知識份子回應現實的重要出口,電影、試片室文化、金穗獎、錄像藝術都開啟當時重要的前進交流平台。
    「息壤」展覽與「拾月」演出發生於盲動社會與官方藝文空間交替之際,它們創生了具有非常意義的跨域集結,以不同角度協同發揮出在地生成的「政治性表現」,打開「自我」與環境、歷史之間的碰撞場域。
    這正也是這許多的計畫與事件,構成了直指1980年代「前衛狀態」的原生核心:碰撞。
    至於精選作品,展出了5大子題:
1、「前衛與實驗」呈現創作人在西方新藝術形式的啟發下,著手各領域的實驗;
2、「政治與禁忌」呈現思想、身體與創作在解嚴前、後,日趨自由的社會中解封;
3、「翻譯術與混種」呈現國際化與歸國學人的增加,大量翻譯物的出版與思潮演化;
4、「在地、全球化與身份認同」呈現臺灣接軌全球生產鏈後,身份與價值在不同層面上的碰撞;
5、「匯流與前進」以開放的展間設計重塑聚會所氛圍,並規劃系列公眾活動在此發生。

    值得同時記憶的台灣80年代大事記,還有:
    1981年:3月23日:中華奧會主席沈家銘與國際奧運主席薩瑪蘭奇在洛桑國際奧會總部簽訂了《國際奧會與中華臺北奧會協議書》,即《洛桑協議》。
    1982年:7月14日:在《八一七公報》簽署前夕,雷根派遣當時擔任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長的李潔明以口頭宣讀方式,向台灣提出「沒有終止對台軍售的時間表、不會修改《台灣關係法》、美國不與北京事先諮商對台軍售、美國不擔任兩岸談判的調解人、不會改變對台灣主權的一貫立場,兩岸應和平解決此問題,美國也不會強迫台灣與中國對談、美國不會承認中國對台灣主權的主張」的六項保證。
    1984年:2月8日:中華民國以「中華台北」名稱重返奧運;參加1984年冬季奧運。2月15日:蔣經國總統提名李登輝為副總統候選人。2月24日:行政院長孫運璿因腦溢血被送醫急救。7月30日:政府頒布《勞動基準法》,正式以法律保障勞工的基本工作權。10月15日:作家劉宜良(筆名江南)在美國舊金山自宅遭槍擊身亡。
    1986年:5月19日:鄭南榕等黨外運動人士於臺北龍山寺發起519綠色行動,要求當局解嚴。9月28日:民主進步黨成立。
    1987年:7月15日:蔣經國宣布台灣解嚴。11月2日:開放台灣人民前往中國大陸探親。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逝世,李登輝繼任總統。5月20日:4000餘名農民聚集在立法院前,要求停止美國水果、火雞進口,先後在立法院、城中分局等地,與軍警爆發流血衝突,是為520事件。
    1989年:4月7日:《自由時代》雜誌負責人鄭南榕自焚身亡。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展覽海報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