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簡秀枝》陳時中以文化培力大投資,讓文化首都向前進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時中,10月18日下午,以「文化培力大投資,文化首都向前進」為題,接受典藏團隊採訪,他強調要把台北市文化預算,從原本的新台幣46.6億元,提高到新台幣60億元,增加新台幣13.4億元,增加幅度為28.76%,以凸顯首都台北市的文化活力與企圖心。
    為了108課綱、鼓勵中小學生多元探索與自主學習心精神,台北市將針對6到18歲兒童與靑少年,每人每年將發放1500元「藝遊券」,建議由師長陪同或同儕結伴,參與不同文化藝術活動,或購買各類文化產品。
    至於藝術系所學生,考慮比照維也納金廳的方式,以較低票價或免費,吸引並鼓勵他們走進表演空間,例如,聆賞音樂會、各種藝術展覽活動等,讓莘莘學子培養原音、原作的耳力與眼力,增益學習成果,也避免空位的浪費。
    陳時中18日下午在百忙之中,擠出時間,分享他的藝術文化經驗,以及未來文化政策。
    陳時中說,他對藝術文化最深刻的印象是,就讀建中的那些年,中午就越過南海路,到歷史博物館遛達,除了館前的花木扶疏,很適合轉換上課心情外,對於館內展覽,很是吸引人,碰到有人作導覽,受益更大,這種寓藝於樂的教育訓練,對色彩造型,尤其歷史觀的建立,影響非常可觀。
    至於音樂的接觸,是從地方戲曲開始。早年住高雄,鄰近菜市場,經常有歌仔戲、布袋戲到住家附近演出,他有戲就看,增加許多生活樂趣,也和長輩更有話題可聊。
    西洋古典音樂則得力於父執輩的牙科醫生江宗裕的啟蒙。江宗裕留學日本,頗有日本名仕派之風,喜歡古典音樂,一路收藏許多昂貴原版音樂,除了自己浸淫欣賞外,也非常樂於分享同好,尤其帶領年輕世代。在那個智慧財產權不盛行的年代,他轉錄成音樂帶,並加註解說,分送好友。父親總是讓全家大小一起欣賞,這樣的潛移默化,讓他很早就養成聽古典音樂的習慣。
    陳時中的父親陳棋炎,在台大法律系任教的父親,有天父親的朋友孫曉鐘夫婦,到家中作客,一進家門就察覺他們家有許多古典音樂錄影帶,隨時以古典音樂作為背景,本身學經濟,也是知名鋼琴家,十分熟悉那些古典音樂背景,當知道是老朋友的兒子陳時中在聽,很是訝異,直接反應是愛聽古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對該年輕人,頗為好感。
    孫家女兒主修大提琴,在北藝大也是名列前茅,畢業音樂會演出德弗札克(Antonin Dvorak,1841-1904)的經典名曲《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孫曉鐘夫婦邀請陳時中全家去欣賞,陳時中對該曲本來就很喜歡,又是熟悉長輩女兒的演出,他更加陶醉,果然,一見鐘情,結下日後好姻緣。
    孫琬玲婚後曾赴巴黎深造,出任過台北市立交響樂團(TSO)擔任大提琴首席,陳時中不只是愛烏及屋的情感之外,也認為首都城市,精良專業的交響樂團(TSO)與國樂團(TCO)非常重要,是城市文化厚度與氣質的象徵。他希望將來提升樂團士氣,同時,在曲目的豐富上,除了依循傳統與經典曲目之外,也希望鼓勵作曲,並讓更多台灣在地民謠能改編入樂。
    台北市音樂圖書館在歷經4次流標,於日前以標金無上限的方式,匆忙發包,由大元建築師事務所,以新台幣61億元的設計標勝出,比起第二名的劉培森建築師的新台幣74億元,相差13億元,這個巨大落差,成為話題,也擔心未來工程發包,會困難重重,或預算失控。
    陳時中說,台北市的GDP已達3萬6千元,不再是昔日貧窮國家,因此他對於政府公共工程的態度,如果經費許可,他主張預算從寛,以免因為預算不夠,得標者東縮西減,造成品質不良,或工程延宕,甚至於日後變相追加預算,那樣的損失更大。不過音圖案,另當別論,他也非常重視,因為不管是音樂廳或圖書館,都牽涉到高度專業,屆時一定要從嚴監督把關。
    北美館的擴建工程,目前已進入地上物拆除開工,未來如何協助北美館,管控施工品質與進度,不能背離北美館使用單位的功能需求。
    至於北美館人員組織的壓縮,館長位階過低,預算支用,受限太多,陳時中除了表示會再與相關人員研究了解外,他認為,行政法人化,是無可避免的趨勢,可以為北美館解套,也希望北美館團隊,預作準備。
    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目前由市府分支出來,協助管理相關的48個臺北藝文空間,陳時中也已列入高度的關切中。
    他說,活化有形和無形文化資產,促進其多元利用與再生創造,事不宜遲。有形文化資產包括古蹟和史蹟、歷史和紀念建築、聚落街區、考古遺址、文化與自然景觀等;無形文化資產則涵蓋傳統表演藝術、傳統工藝與技術、口語吟唱傳承、民俗祭儀與節慶、各族群傳統知識與實踐。
     台北是一個歷史悠久、多元發展的城市,擁有相當豐富且重要的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首都市長對待文資的心態與做法,必須要對歷史傳統更謙卑、對未來發展更前瞻。
    文資不只是需要傳承維護的老事物,還需要更多的研究調查投入,然後透過教育推廣,讓市民大眾都能持續再發現文資的意義與價值。據此,所謂文資的活化與再利用,也不只是整修空間建物使之變成遊憩消費商場,台北應該要有更具多元利用之指標性的文資公共建設,將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加以結合,創造出一個市民會有集體記憶認同、而外來訪客也因此深刻感動的歷史再造場域。
    提到文資的活化再利用,不免關心到空總C-Lab 的都市計劃地目變更案,陳時中認為,主管都市計劃的市府,應該坐下來,好好傾聽文化部的規劃需要,大家都是在為國家做事,只要對台北市發展,台灣老百姓有益,就沒有什麼好堅持,更何況根據相關法規,只要不是作為商業利益使用,公部門與公部門之間,並不需要堅持40%的回饋。陳時中說,凡事他喜歡溝通,大家講道理,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至於目前使用的文化部應該仔細想好用途,是延續原有鄭麗君前部長的0到1當代藝術孵化及聲響實驗,抑制退回現任李永得部長提及作為博物館群用地、動漫中心,還是藝術界在推動藝術稅改時,期待作為藝術拍賣、交易中心,文化部一旦想清楚,北市府沒有卡關問題,空總既然明定為藝文空間,不管選擇那一種方式,都會對台北市帶來外溢效應,站在市府立場,必然樂觀其成。
    陳時中同時表示,不只空總舊址開發案要好好思考,他知道台灣擁有許多世界級的實力收藏家,不少身兼企業主的收藏家有意興建私人美術館,期待市府在法規上放行,或代覓合適的公用土地,讓那些價值連城的藝術品留在國內,讓全民共賞。
    近幾年,不管是海外順天集團,或前輩藝術家洪瑞麟子嗣,把珍貴畫作,捐贈回台,都令他感佩不已,也給國內美術館極大鼓舞,市府如果在法規尺度允許的前提下,一定全力協助。
    另外對於打造與發展市民文化學習與文化培力機制,陳時中也興趣盎然,他認為值得全面推動。
    陳時中說,文化與時俱進,不只是傳統上的認知範疇,還有更多可能性,而文化素養的學習,與各種文化創作技術的培植與提升,不是只對於文創產業,或從事相關工作的人來說很重要,其實更是一個現代城市所有產業,升級或轉型的基礎。
    台北作為文化首都,未來應更系統化地鼓勵各界興辦文化教育課程,提升市民自主學習風氣。
    陳時中特別以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小而美、小而鋭利的發展成果,作為未來台北市推動的參考。
    斯德哥爾摩透過音樂輸出、或小的文化工作者,以螞蟻雄兵方式,引領歐洲文化,成為科技創新的重鎮。當地市政府積極扶持文化中介組織與教育機構、鼓勵市民培養新的文化興趣進而投入學習,那些「市民文化培力」的政策機制,不僅刺激且滿足了整體城市文化消費的需求,同時也擴大跟深化了城市文化產業的供給,乃至能進一步連結新創產業的活力發展,台北市應該發揮見賢思齊的精神,全力以赴。
    對於促進台北文化消費,有過疫情指揮經驗,政府在疫情期間,發放消費卷,藉以振興經濟,成果不差,同樣的思考基礎,如果把台北市文化消費,導入文化大數據,必然能振興街區經濟,活絡及造福民生。
    陳時中說,首都文化,就是台北生活方式的總和,各種透過研究調查與網路分析所產出的量化和質性數據,都可成為食衣住行乃至醫療等生活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指標。
    未來市府,將導入更跨域的數據研究,讓文化從創作、生產、流通到消費等各環節,都能提供不同領域可做參考連結與延伸應用的有效資料。
    同時,也透過特色文化的展現,讓城市不同街區的獨特性與認同感更加鮮明,進而作為街區經濟振興的推動基礎。
    陳時中具體說明,未來首都政府將推行「市民文化認同卡」(實體卡片和行動載具),一方面作為市民在日常生活進行各種文化消費的紀錄參考與點數累積,讓從事各項文化消費的累積點數,可以抵換其他文化消費之折扣(比如去買書或看表演等消費累積點數,能兌換之後去逛展覽或去文創園區購買文創商品的折扣券,等等);  另方面,也可以讓市民從事文化活動的大數據,在確保隱私權益的前提下,能被廣泛蒐集並進行分析,據此建構一個更活絡且多元的文化生態系,使文化發展更貼近市民的生活與想望。
    此外,因應108課綱鼓勵中小學生多元探索與自主學習之精神,台北市將針對6-18歲兒童與青少年,發放每年1500元之「藝遊券」,也是成為北市府的當務之急。
    陳時中以自己成長的經驗強調,家長老師陪同、或同儕結伴參與不同文化藝術活動或購買各類文化產品,對莘莘學子來說,影響深遠。
    陳時中同時要求把「企業文化責任」,直接列入市府興辦事業回饋機制的選項。
    他表示,永續是當前所有企業的普世追求目標,有別於過去以獲利為單一指標,全球城市與產業發展愈來愈關注ESG(環境、社會、治理)三大面向。
    在這個基礎上,文化也將成為連結這三個面向的媒介與方法。換句話說,與「企業社會責任」同等重要而並駕齊驅的,未來將含括「企業文化責任」。
    陳時中強調,未來市府,一方面要給予企業獎勵,促使其運用多元文化元素、媒介與技術,履行社會責任、推廣社會公益與環境保護,甚至透過設計導入來支持企業轉型。另方面,則應給予企業機會,希望其在參與政府興辦各項公共事業時,能將企業文化責任納入回饋機制之選項。
    陳時中舉例說明,高雄街道家具BOT後,要求廠商認養一個城市光廊的舞台表演,一年提供新台幣600萬元,反觀台北,如果每一個公辦都更案,都要求開發商,也要回饋一座古蹟的修復,應該不算過分,未來他希望該項回饋要求,加以制度化。
    陳時中也注意到媒合科技與文化,可以創造首都文化的新能量,他要列為文化施政重點。
    首先,陳時中希望導入數位科技,讓「文化探索與學習」更系統化、便捷化。再者,未來市府將整合並建置一個首都藝文E化平台,連結串流官方與民間現有各類展演、評論與延伸探索路徑。
    陳時中認為,這種作法,不僅是單純的網路宣傳行銷,更是要讓各種文化參與不至於停留在走馬看花、而能更深廣地產生後續效應。
    也就是說,陳時中希望透過該項工作,讓首都各種文化活動的辦理和消費,與文化探索的需求和滿足,整個連動起來,讓「文化產製與消費」更普羅化、興趣化。
    陳時中信心十足地表示,文化探索一方面會刺激文化消費的需求,另方面也能擴大文化生產的供給。未來市府會透過各種政策工具,鼓勵並培力市民「人人都能做文化」、並養成DIY文化創作的興趣。
    陳時中總結指出,未來市府不僅該強化、整合既有的體制內外相關教育資源,也會積極引進新科技導入北市各文化場館,透過線上線下虛實整合的智慧型資訊服務,擴增多元的學習現場與實作體驗。
    如眾所皆知,陳時中是台北醫學院畢業,曾開業當牙醫師,進入公務體系,逐級而上,出任衞福部長,他大都扮演「醫人」的角色,對於未來如果轉換跑道,「醫人」之外,還要兼顧「醫心」的精神性角色,對於台北市藝術文化的推動,有如箭在弦上,陳時中一貫穩健立場,他說,「責任來,我就扛」,醫人與醫心,同步落實。
    在前兩年疫情最嚴重時,陳時中不眠不休,處理疫情大小事情,曾被公推為「鐵血部長」。這回台北市領航的重責大任,陳時中以「文化培力大投資,文化首都向前進」作為主軸,有望「鐵血」市長,再下一城,各界都在看,好奇噓聲,可能有一些,更彷佛有著更多的期待!因為首都台北市,可以更好,也應該更好!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