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翁佳音專欄】花蓮連震,希望一切都於小災後再回歸平安日常。歷史研究者的眼光中,臺灣體質原本不健壯,外界風災震災、強權覬覦,古今不斷,能存活且傑出迄今,卻是我們的美好傳統,這是論述臺灣文化特色時,要大講特講的。
這次花蓮之震,也震出相關地點「六十石山」要如何念。一方舉觀光局的資料說這裡「一甲地可以收成稻米六十石」,主張國語要唸成「擔/担(tán)」,另一方則認為照字念作shí。老番的意見是:若觀光局有收錄此資料,則表示那裡以前田園(甲數不知)的租額是六十石(6000斤),日本時代地名標音:Lak-chap-chioh應無誤,若用國語念,是shí才對。
一百斤,英文是Picul,是漢語的石、擔/担。臺灣傳統用法(哇,老番越來越覺得六、七十歲這一輩的我們是國寶了),計算米穀時,用容量的斤、斗(táu)、石(chioh),一石一百斤,通常是一布袋(老番年輕時扛過),十石一車(就是一牛車啦)。等一下,我們不是沒用擔(tànn/tàm),但「擔tànn」通常用於船隻的載重量。臺灣歷史,要顧山,海也不能忘。
地震震出花蓮地名的音與義問題,若能乘機調整,將有益國家社會身心健康。對國際,臺灣要正名;對國內,地名也要正音、正名。此次花蓮除「六十石山」,尚有玉里「赤科(赤柯Chhiah-kho)山」傳出狀況,震後,我們若能考慮到底用「科(kho)」,還是「柯(Koa)」能表現歷史生態,而進行調整,多好。這又牽涉「漢字」的選用,赤科山西邊現在地名的「高寮」,以前叫「大科寮」,要如何念?地名是在講啥人們遺忘的歷史?地名音義,真的是我們目前文化意識上很重要的功課,不知道官方單位會不會注重?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著有《解碼臺灣史1550-1720》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