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張健豐》大里為台中最早發展地區

【愛傳媒張健豐專欄】台中市的大里區為台中最早發展的市鎮。從清代開始,抗清義士林爽文及在中台灣名聲響亮的「霧峰林家」,都在此發跡。雖經歷九二一地震的創傷,但仍營造出具特色的大里老街建築等,重拾了當地的文化記憶。

 

大里為台中最早發展地區

2021年底,筆者陪同乙未戰爭視頻節目劇組人員到大里探訪當地的歷史文化。我們從台中市區搭乘公車一路走在前往霧峰的公路上,下車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位在大里路和大新路交叉口的「鹹菜桶」造景,它代表近50年前,當地農業精緻化時的芥菜加工成鹹菜達到顛峰;而「大里杙老街」的造景,則代表大里老街因清代交易買賣而繁榮興盛。 大里,原名為「大里杙」,位居台中盆地的東南端,為平原盆地區和山麓帶坡地的接壤地帶,東邊有霧峰山地(又稱埤頭山地),南界草湖溪。在清朝治理時期(1683-1895),曾是台灣第六大市區。在廣為熟知的一府(台南)、二鹿(鹿港)、三艋舺(萬華)之後,較少人熟記的還有四竹塹(新竹)、五諸羅(嘉義)、六大里杙(大里)。 大里杙在清乾隆時期(1736-1795)靠著大里溪的航運起家,「杙」發音同「意」,指的是「繫舟筏的小木樁」,因當時船運發達而得名。 大里,由於位居交通要衝,因此開發得相當早,與當年的犁頭店、四張犁(今南屯、北屯),同屬台中盆地開發最早的區域。該地早期為平埔洪雅族人的社域,根據《乾隆台灣番界》,大里街南的大里溪為昔日的番界。清雍正乾隆年間(1723-1795),原住民歸順清廷,於是大量移民自大陸湧入,沿大肚溪(烏溪)進墾,並溯大里溪而上。現今的大里是台中市人口數排名第三的大區。 走在大新路上,看到福德祠旁一座很高的木造門架,走進門架,便可尋訪大里的鹹菜巷。走進有鹹菜巷之稱的新興路將軍二巷,果然巷內堆積著標榜「大里杙酸菜」的酸菜桶。1960 年代芥菜加工鼎盛時期,鹹菜巷裡隨處可見醃漬鹹菜的塑膠桶。

 

我們隨後探訪面對新興路邊的七將軍廟。根據台灣文獻會的認定,同治9(1870)年翁均、張烈等六名彰化縣衙的捕快,赴阿罩霧(今霧峰)柳樹湳視察,卻遭原住民包圍並殺死。後經同行前往的犬隻奔回狂吠,縣太爺始察覺有異並派兵增援,而該犬也咬舌而亡。清廷乃將六名捕快連同犬隻共同埋葬於柳樹湳。由於大里杙當地仕紳深信,七將軍爺經常顯靈與原住民對抗並保護當地民眾,乃鳩資於現址建「忠烈祠七將軍廟」祀之。每年農曆7月5日為祭典日,演唱梨園子弟並普渡眾生。廟殿中懸掛同治辛未年由三山地子黃維昭所題「神之隔思」的匾額,可知該廟至少建於同治10年。 拜訪七將軍廟後,我們繼續回到將軍二巷,參訪宏大的福興宮(媽祖廟)。我發現七將軍廟及福興宮廟宇的重要幹部都姓林,原來林是當地的大姓。當年移民來自褔建漳州的人數最多,其中又以林姓人多勢眾,最有名的當屬抗清義士林爽文。福安康平定林爽文之亂後,大里杙市街全毀,原居住在此的居民四散逃避,其中包括後來名聲響亮的「霧峰林家」。

 

福興宮廟埕沒有市集的喧囂,顯得古樸,這裡正是大里老街的入口,我們使用手機上中研院的《台中歷史地圖》APP,比照出「倒栽榕」一帶所標示的「舊碼頭遺址」位置(見左頁左上圖中的藍色圓點),正是昔日大里溪河運的所在。循著老街探訪福興宮、老街的亭仔腳、同治年間林秋金所創建的商號慶源堂、倒栽榕、舊碼頭遺址等,想像當年這短短200公尺的老街,有餐坊、中藥鋪、南北雜貨、客棧、布行、油行等等,人聲雜沓充滿活力。大里老街雖已失去古意,但百年風霜的亭仔腳仍保留著木造建築;獨立兩側斜面的屋頂可供較多人行走,是全台老街僅有。

經國先生蒞臨草湖芋仔冰

從大里老街騎自行車,約14分鐘可抵達全台草湖芋仔冰的創始店。該店鄰街上寬大的道路和新式的裝潢,很難想像這裡是當年草創的地方。 原來第一代林老闆在 1974 年以「美方冰果室」在此創業時,採大甲香甜的芋頭為原料,堅持不加香料色素;加上草湖是台三省道往省政府必經道路,芋仔冰遂為南來北往的公務人員所喜愛。包括經國先生在行政院長任內也多次造訪,遂在台三省道上開業打出名號。1978 年蔣院長規劃的十大建設之一的中山高速公路全線通車,以保麗龍包裝克服冷凍保存的問題,讓草湖芋仔冰得以隨之風靡全台。我們點了一份傳統的芋仔冰,果然口感綿密扎實,望著當年蔣院長坐過的桌子,看著牆上的老照片,令人懷念那美好時光。

 

九二一後重建的希望家園

距離草湖芋仔冰店不遠的金城里向上街的台中希望家園,是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受災大樓原址。當年大里區金巴黎社區大樓,從地震全倒拆除後呈現一片荒蕪,原址遂被當局規劃為身心障礙社會福利設施。2013年9月動工,2015年4月底竣工後,台中市政府委託向上社會福利基金會經營管理,並於2016年3月正式營運。望著台三省道放學下班後的車水馬龍,想像著昔日大里的繁榮,這樣人文史蹟豐富的地方,值得賦予它新生的命運。

 

作者為歷史研究工作者

 

●《觀察》雜誌授權刊登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