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翁佳音》行船人的語言—— 文化或語言中的東南亞與荷蘭語影響

    【愛傳媒翁佳音專欄】長期以來,常有人要老番回答臺灣文化或語言中的東南亞與荷蘭語影響,老番其實很頭疼。老番有些朋友與學生確實雅好此道,甚至用非歷史語言學方法,以某名詞語音近似東南亞語言或荷蘭、葡西語,所以便推論是外國影響或傳入。
    甚至有人說澎湖的老古石(硓𥑮石Ló-kou-chioh)是起源於荷蘭語的Koraal,語音完全不對,但老番不敢苛責,因為包括老番在內的文化、學術界曾熱中於此,卻未做歷史學與研究視角的反思,所以沒資格罵有人有樣學樣。事實上,語音相同老古石的其他漢字用詞,至遲在元代中國已出現。
    老番以前看張燮的《東西洋考》以及澎湖文化局出版的《船家寶》,面對不少「中國」字典查不到之詞彙,心就在想:是不是研究者有可能因欠缺古代海上行船人與洋商(舶人)的語言知識,看到不懂的詞彙,會很容易往這是東南亞或歐洲語言推論(至少老番年輕時有這樣傾向)?
    中國閩粵一帶的舶人(行船人、洋商)語言系統,當然非純粹中國漢語,她應與越南一樣,仍具東南亞世界語言的共通底層。換句話,若「老古石」往歷史「閩南語」去探究,也不會妨害臺灣的海洋世界性。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著有《解碼臺灣史1550-1720》
照片來源:作者著作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