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歲,對於一個人而言,像是人生的分水嶺――站在嶺上,讓人回顧,也讓人展望;對於歷經一甲子的文化部所屬國立歷史博物館而言,亦復如是。為慶祝60週年,特別規劃了妝點門面對聯、拍攝紀念影片「時光流轉下的印記」、出版館藏專書《大寶庫的小角落》、舉辦「博物館聚落與文化景觀國際論壇」、年終大展「盛世風華—洛陽唐三彩特展」等系列活動。
國立歷史博物館於4日舉辦60週年館慶慶祝大會,文化部洪孟啟部長也出席現場為國立歷史博物館慶生,洪孟啟部長表示,60年是人生大事,國立歷史博物館肩負承先啟後大任,不僅傳導歷史知識、帶領民眾認識歷史、培養工藝美學素養,並不忘推展社會工作,期許史博館下一個60更輝煌成功。
對聯
華夏五千年,古往今來,人文呈歷史;
建館六十載,廣納勤收,博物顯風姿。
今年是國立歷史博物館建館六十年生日,館員擬一對聯為祝賀。上聯乃是基於國立歷史博物館以華夏文物為典藏基礎,並規劃館藏文物精選展於三樓,展廳安排大致依照歷史序列呈現,將五千年悠久具體而微地呈現在民眾眼前。下聯係提及建館以來,歷任館長兢兢業業,於典藏、研究、展覽、教育、文創等工作上諸多建樹,使文物典藏、展覽活動均能多元發展,提供國人藝術教育與文化修養的絕佳場域。
影片:時光流轉下的印記
「時光流轉下的印記」是國立歷史博物館60週年紀念影片的主題,影片以說故事的意象,講述國立歷史博物館從過去到現在的發展軌跡,從國民政府遷臺的歷史到館藏文物;從園區發展到歷年展覽演進,影片內容不只與民眾共同回憶與國立歷史博物館共享的一甲子光陰,更希望能因此吸引新生代的觀眾,持續投入藝文欣賞、愛好的行列,與國立歷史博物館共同向下一個甲子邁進。
藝壇大家李奇茂回憶,在早期沒有展示空間的時代,國立歷史博物館代表了現代美術館、現代社教館、現代民眾活動的藝術館。臺灣人的藝術創作也是從史博館開始。藝評家李賢文提到,國立歷史博物館乘載了多少臺灣文化過去的一些歷史,給我們這一代的人,甚至給我們下一代的人,都有美好的回憶。
專書:大寶庫的小角落
回溯建館之初,這座博物館從收拾戰火劫餘、接受教育部撥交河南出土文物,到民間藏家與藝術家的各項捐贈,以及館方自行購藏,使得館藏日漸豐富,至今已有6萬組件文物典藏。這些彌足珍貴的藏品,為戰後臺灣的博物館事業,開啟了璀璨的一頁,在時光流轉下,深深刻劃了歷史的印記。
在歡慶國立歷史博物館60歲生日之際,館員們為向這座博物館表達最溫馨的祝福,別出心裁,特別規劃了《大寶庫的小角落》一書。他們撰文的對象不是國之重器,而是從館藏中選擇專業研究領域裡,自己最喜愛、最有感覺、富有歷史趣味、故事張力強、非厚重意涵的物件。例如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片、河南運臺古物文物箱、張大千的菜單和披風、常玉油畫盆花、彩塑荷蘭仕女貿易瓷、漢代人形燈、皇帝的龍袍、八百壯士國旗……等等。作者們以散文形式進行書寫,藉由文物的故事與詮釋,向讀者傳達溫暖、細緻的歷史感,勾勒文物與人們之間的親密關係,感受史博館親和的一面。
研討會:博物館聚落與文化景觀國際論壇
2016國際博物館協會大會之主題為「博物館與文化景觀(Museums and Cultural Landscapes)」。為呼應大會主題,將於2015年12月5-7日(週六至週一)舉辦論壇,邀請國內外專家以博物館聚落的規畫與發展、行銷與管理、永續經營之策略為三大主軸,並強化聚落的夥伴關係,以突顯文化景觀的價值與意義。
展覽:「盛世風華—洛陽唐三彩特展」
國立歷史博物館代表性館藏--三彩文物,與大英博物館的唐三彩藏品齊名於世,兼具研究性價值與歷史性意涵。今年正值國立歷史博物館創建60週年,特與河南省文物局、財團法人鴻禧藝術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盛世風華—洛陽唐三彩特展」,12月4日正式開幕,見證國立歷史博物館與河南一甲子的歷史情緣。「盛世風華—洛陽唐三彩特展」為扣合國立歷史博物館60週年館慶之主題,特展出兩岸唐三彩各60件,除國立歷史博物館館藏代表性唐三彩外,更包括河南省洛陽博物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博物院、鞏義博物館等單位首度來臺展出的人物俑、動物俑、殉葬器具、生活器用,以及三彩窯址發掘出土的窯具與模具等,其中不乏河南省一級三彩精品。
兩岸洛陽唐三彩經歷離散到合璧的流轉歲月,首度聚首,合體展出,以異時限與同時限兼容的視野,歷史性與工藝面並具的旨趣,揭祕洛陽唐三彩的發現始末,敘事唐三彩的人文風情,描繪唐三彩的異域色彩、體現唐三彩的工藝風華。
未來願景:推動大南海文化園區計畫
環顧世界各國首都名城,都有一個結合歷史文化和自然生態特色,讓民眾與遊客休憩學習的空間,例如柏林Museum Island、維也納的Museum Quarter及英國倫敦Kensington 區的Museum Mile等,透過區域型的自然與文化資源整合,皆能有效提升國家文化與觀光實力。
而曾經作為首都文教中心的大南海文化園區,經過逾半世紀的發展,隨著社會型態的改變,以及現代博物館營運的競爭與挑戰,在空間與動線使用上,實在跟不上時代變遷下的社會需求。整合本園區內外空間重新規劃使用,為大南海文化園區開創新局,迎向未來,已是刻不容緩的事。對此,國立歷史博物館歷經一年半的努力,向行政院陳報「大南海文化園區計畫」並爭取10億經費,將以本園區「國家博物館群落」為樞紐,與周邊區域達到更大的群聚整合效益。終於,這個計畫在104年5月25日獲行政院核定了! 國立歷史博物館現正積極著手辦理園區與周邊景觀整體規劃及識別系統設計,並針對國立歷史博物館本體建築、欽差行臺與舊臺灣銀行宿舍群等文化資產進行修復再利用,期望在不遠的將來就能讓園區景象煥然一新,成為臺灣文化的新亮點。
國立歷史博物館一路走來,不只致力於傳統歷史文化的保存,也積極於展現文化臺灣的面貌,承擔了孕育新文化、新藝術搖籃的角色,未來也將持續以這樣的精神,繼續與時俱進。歡迎民眾踴躍參與國立歷史博物館60週年紀念系列活動。我們深信:史博館的下一個60年,有您,會更加精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