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簡秀枝專欄】吳晟紀錄片去田野走走;看幼苗如何沉默地奮力生長……
我不和你談論詩藝;
不和你談論那些糾纏不清的隱喻;
請離開書房;我帶你去廣袤的田野走走;
去看看遍處的幼苗;如何沉默地奮力生長。
這是台灣鄉土詩人吳晟在《我不想和你談論》中的詩句,道出了土地的情感與力量,他從大自然中得到的感動、啟發,源源不絕的智慧與生命能量,矢志反饋守護,成為不折不扣的鄉土詩人。
《吳晟:他還年輕》紀錄片,於8月8日在光點華山戲院舉行媒體首映會,新鋭導演林靖傑(1967-)以141分鐘的影片,紀錄吳晟長期關心台灣社會與土地生態議題,以及對台灣鄉土文學的貢獻,娓娓訴說吳晟擲地有聲的抗爭歷程與文學成就,細膩詳實,令人印象深刻。
吳晟,本名吳勝雄,1944年出生,世居彰化縣溪州鄉圳寮村人 ,台灣代表性的鄉土文學詩人,少年即投身詩歌與散文創作,而且都是以眼見為憑的人情事理、周遭環境入題,其中與台灣有關的鄉土詩作,曾多次選入國、高中職國文讀本,倍受肯定。
吳晟曾擔任教職,作育英才無數,課餘閒暇,也遵循家規,從事各種農事工作,尤其是植樹造林。吳晟摯愛的母親,生前鼓勵家人廣植樹木,維護大自然生態。當母親過世,他秉持遺志,收購手足田地持分,他以母親之名,廣植樹木,打造林園,命名為「純園」,3000多棵原生種樹木,蔚為奇觀,成為地方上人人稱羡的園藝教學園區與踏青遊憩的大自然景點。
同時,吳晟愛書,勤讀書,古今中外,文學、歷史、哲學,來者不拒,而他只進不出、日積月累的書房中,各類書籍,琳琅滿目。為了龐大藏書量,吳晟乾脆「起厝」屯書,成立圖書閱讀室,自娛娛人,分享在地後學,引為地方美談。
吳晟成名很早,海內外都小有名氣,1980年他曾應邀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深受鼓舞,尤其讓對他與海外文學界,作了直接交流。40年後,重情重義的吳晟,舊地重遊,他鄉故知,讓文學風華,在海內海外串連交輝。
目前吳晟獲國立東華大學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同時他也是總統府國策顧問。大半生詩集與散文著作數十本,是大家公認,量多質佳的台灣重要文學作家。
《吳晟:他還年輕》是「他們在島嶼寫作」的系列電影之一,導演林靖傑團隊,從2017年開始,以長期駐點的拍攝策略,跟著吳晟穿梭彰化鄉間,踏查濁水溪生態,甚至跟著吳晟飛往美國愛荷華,追憶40年前出國參加寫作班的緬懷心情。
亦師亦友的作家瘂弦(1932-)定居在溫哥華,吳晟不惜遠飛到溫哥華,感念當年的知遇之恩,然而,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面對90歲的貴人,再次相擁道別時,雙雙落下不捨與感慨眼淚,格外動人。
在影片中,以吳晟家居成為拍攝重點,溪州鄉圳寮村是偏鄉農村,傳統三合院古厝,四周林園茂密,三代同堂的生活作息,展現台灣農村風情。
提起吳晟的家人,各個有來頭,妻子莊芳華,是文學評論家,長期關心環境教育,活力十足,同時內外兼修,夫婦倆鶼鰈情深,一起走過早年坎坷歲月,累積豐饒成果。
說起莊芳華的吃苦耐勞,能幹俐落,從相夫教子,到下田耕作、除草堆肥,完全難不倒她。當脫下耕作粗布衣裳,莊芳華還可以坐在河合鋼琴前,展現琴藝,甚至和夫婿引亢高歌。當吳晟下鄉考察,或出國行腳,莊芳華永遠是最佳伴侶,亦步亦趨。
吳晟育有一女兩男,大女兒吳音寧,主修法律,從小受家風影響,也酷愛文學,她擔任過台北農產運銷公司總經理,曾引發爭議,讓是非黑白不能扭曲的原則,加上愛女心切,他挺身力抗反對勢力,在影片中,佔去不少篇幅。
老二吳賢寧,是彰化基督教醫院心臟內科醫師,低調內斂,他在行醫之餘,也寫小說,可說文武雙全。老么吳志寧,是929樂團主唱、吉他手,喜歡作曲、也精於古他演奏。讓音樂融入文學,也是他的強項,多次以吳晟詩作譜曲,公開演出,令人刮目相看。去年文化協會一百週年紀念晚會上,吳晟父子檔吟詩加演唱,合作演出,甚受好評。
由於吳晟全家都愛文學,吳晟和妻子在含飴弄孫之中,常會把親情倫理、文學傳承,不經意地融入生活作息之中,讓觀眾透過影片,分享了他們三代同堂的幸福氛圍,深刻濃郁的鄉土風情,令人羨慕。
「寫台灣人、敘台灣事、繪台灣景、抒台灣情」是吳晟的創作主張,忠實誠懇地灌穿在他的行為舉止,讓人見識了鄉土詩人的厚實多元角色。
舉例來說,早在2002年,吳晟曾以「河川的故事」為題,推出《筆記濁水溪》專書。他認為,水是生命的起源、河川為文化孕育之地、河水是哺育大地的奶水,但濁水溪面臨河床盜採砂石、河水汙染、河水亁涸等等問題。
吳晟學習美國詩人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的精神,書寫濁水溪的記事、憂思,以及他追根究、當仁不讓的心路歷程。
全長186公里的濁水溪,是台灣最長的河川,屬於台灣的重要動脈,吳晟長期從事農業工作,對土地與河川有濃厚的情感。他從濁水溪源頭,緣溪而行,沿著萬大、曲冰、萬豐、武界等部落,所見所思,同時觸及日月潭的水力發電,當他走訪山水間,看到山林被盜伐、水土被破壞,更對日月潭水源被汙染等相關問題,憂心忡忡,把焦慮全映照在詩作上。
吳晟朗於1996年發表的詩作《水啊!水啊!》,內容如下:
水啊!水啊!給我們水啊!
吾鄉的廣大農田,
隨處張開龜裂的嘴巴,
向圳邊呼喊。
水啊!水啊!給我們水啊!
吾鄉的大小圳溝,
一一袒現枯竭的河床,
向水庫呼喊。
水啊!水啊!給我們水啊!
山區的龐大水庫,
流露掩藏不住的焦灼眼色,
向天空呼喊。
吳晟這種「呼天喚地」的無奈詩作,點出農民缺水的痛苦,真摯熱切,令人動容。吳晟又以詩作《天空》的角度細訴著:
我依四時降雨
島國雨量豐沛不減
未曾虧待你們啊!
他以幾句詩文,告訴人民,缺水不能只怨天,是人類破壞水源,惹有缺水的困惑。於是吳晟以批判的語言指出,缺水是人類自己造孽:
是你們狠狠砍伐,
盤根錯節的涵水命脈,
是你們放肆挖掘,
牢牢護持的山坡土石,
是你們縱容水泥柏油占據綠野,
阻斷水源的循環不息!
台灣的山區,一下雨就形成土石流,平原地區則淹大水,這是人們過度開發,急功近利,只求經濟利益所造成的後果,吳晟也一針見血,嚴厲指控著:
島國子民每一張口,
緊貼乾渴的水龍頭,
連接空洞的水管,
泥沙淤積的水庫,
齊聲向天空急促吶喊,
水啊!水啊!給我們水啊!
沉痛、悲涼的意象,具體呈現吳晟心靈吶喊。水龍頭的『乾渴』,水管的『空洞』,水庫的『淤塞』,都在暗示人類的貪婪之心,已迷失於水泥叢林中,失去調節的生機。
終身守護土地的吳晟,深受母親崇尚綠色森林的影響,自學校退休後,在家鄉做平地造林工作,提倡以種樹,來涵養水源,阻止過度開挖農地,全力捍衛濁水溪沿岸的農田,挺身批判在濁水溪河床盜採砂石的不肖業者,同時特別關心濁水溪出海口的地貌變化,當「國光石化」要在濁水溪出海口北岸的大城地區建廠時,吳晟憤怒、無奈之情,溢於言表,最後以一首《只能為你寫一首詩》,控訴利益財團,以及不負責任的官員。
作為一個詩人吳晟說,他多麼希望,他的詩句,可以鑄造成子彈,射穿貪得無厭的腦袋,或者冶煉成刀劍,刺入私慾不斷膨脹的胸膛,堅毅不屈的精神,力憾山河。
有濁水溪畔詩人之喻的吳晟,雖然經常扮演「狗吠火車」角色,但他以蒼生為己任,崇天敬地、愛鄉念土的志節,深刻烙印在國人心中。
至於父愛如山的吳晟,在該紀錄片的拍攝過程中,曾因為發生北農事件,他不捨女兒吳音寧身陷風波,而飽受煎熬,最後總算轉化為創作動力,可喜可賀,不過其中的心境轉折,也在片中,完整被陳述。
吳音寧自2017年6月起擔任台北農產運銷公司總經理,在2018年初因為休市事件,陷入政治風暴,同年11月底遭到解職。吳晟心疼女兒站在風口浪尖上,天天搜尋新聞報導,關切各方留言與評論,心情大受打擊,無法靜心創作,出現2年的創作空白期。
父女情深,他們互相心疼叫屈。吳晟最後寫成《北農風雲》一書,希望還原事實,作歷史見證,提供社會省思,這也成為「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中,僅見的案例,子女的事業風暴,擾動了土地詩人赤烈的心思。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紀錄片,是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發起推動的,童子賢說,「台灣不能只剩下電腦和半導體,沒有文學的社會很寂寞。」因此以科技人的文學心,支持以影像紀錄當代華文文學作家,創立「目宿媒體」以來,迄今已完成三系列的作家紀錄片,成果豐碩,包括林海音、周夢蝶、余光中、鄭愁予、王文興、楊牧、劉以鬯、洛夫、瘂弦、林文月、白先勇、西西、也斯、七等生、朱西甯、劉慕沙、朱天文、朱天心、吳晟與楊澤,總計18支影片、20位作家。
以詩人吳晟為傳記主角的紀錄片《他還年輕》,8日的試片記者會,反應不錯,該片將於9月2日正式公開上映,值得大家期待。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