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黃愛真》《當世界生病的時候》——中小學生的晨讀好書

【愛傳媒兒童與閱讀專欄】國中小晨讀,往往由學校編選約20分鐘可完成閱讀的短文合輯,內容包含多元議題。《當世界生病的時候》(大好出版)為短篇故事合輯,議題由編輯分類,文字中年級以上適讀。筆者認為故事風格與議題具備「穿梭現實與奇幻間,織出的擬後人類童話」,即奇幻寫實中帶出當下疫情與生活環境議題,思考可深可淺,適合作為班級晨讀選文。

 各篇議題與內容簡介如下。

 

童話與兒童心理

 美國小兒科醫師貝特罕(Bruno Bettelheim)認為,童話能夠協助兒童少年,釋放成長過程中埋藏在潛意識的困擾至前意識。前意識中的訊息,因此有機會進入意識層面,被兒童少年覺察,釋放他們生活中的壓力。

 兒童文學對於童話的解釋,在於動物會說話,入情入裡的奇形幻想。相信動物會說話的兒童,通常年齡不會太大,因此創作者多用淺顯的文字書寫,往往也誤植了童話內容的淺薄,讓童話停留在表面文字的故事,難以深入人心且雋永,使得貝特罕及後人提出童話閱讀對於兒童心理的貢獻,大多停留在古典流傳下來的童話。

 薩芙的童話作品合集《當世界生病的時候》,筆者認為故事如同洋蔥般具有層層的意涵:從故事到含意,從含意到時代文化,從時代文化到人性。孩子可能閱讀文字表面呈現的故事,隨著讀者年齡、經歷、閱讀歷程不同,故事可能開展不同的世界,如同剝洋蔥一般。適合現在教學現場上,閱讀歷程差異化頗大兒童少年的班級閱讀。也就是一本書,適合同一個班級孩子閱讀,其中有的孩子讀到文字故事,有的孩子讀到故事內裡,共讀的成人則可能產生不同的閱讀理解或者詮釋。

 

童話的幾個主題 

 短篇童話合集《當世界生病的時候》,作者和編輯很細心的為讀者區分童話標題為四類:情感的溫度、自然與人的思考、自我成長、遊戲成長。四個主題與童話標題,顯示了這本童話的調性:遊戲與成長,以及嘗試透過故事和孩子對話的方向。

 「情感的溫度」子題中,短篇童話〈當世界生病的時候〉讓我們感受在疫情下,人與人間因隔離而產生距離,辨別不出你我,卻也因疫情時互相幫助,顯示出人性連結的溫度。除了故事,我們讀到了這兩年疫情生活的時代特徵(一百年後,人類研究台灣疫情生活的參考資料),以及大時代下不變的善良人性(古典哲學家康德認為,兒童教育應該達到的普遍與至高目標)。開放式的結尾,則邀請孩子一起參與故事。

 你想訂做一個夢嗎﹖內容會是什麼呢﹖甜的夢或者是鹹的﹖想加些什麼調味料呢﹖〈金色的夢〉暗示了當下地球環境、都市現象的緊張/放鬆,以及在這樣環境下生活的我們,透過夢帶來的幻想與解放。心理學的「夢」,不是白天生活的重述,而是白天生活素材不合邏輯的重組。作者似乎能掌握心理學的方向,給予「夢」更大的發揮空間。

「自然與人的思考」以海洋、微風、鬥雞、河狸、紫斑蝶、綠頭蒼蠅等自然與動物作為主角,擬人化的故事,嘗試讓孩子與環境互相同理。其中作者以孩子的角度來設定自然物的「小」,如小海浪、微風、小河狸、蒼蠅小點點等,嘗試讓孩子進入故事角色。另一方面,運用孩子們熟悉的「北風與太陽」故事和〈小小的簽名〉微風角色互文,協助讀過經典故事的孩子進入新故事,或者沒有閱讀經典故事的孩子未來更容易進入經典。〈奇克的戰術〉中鬥雞以不動制動,因而獲勝,展現了道家的態度。

 「自我成長」中,〈哈伯任務〉的哈伯,有個機器人媽媽。現代機器與人的關係密切,最大的差異來自「人性」,如,情感。當機器人媽媽也擁有對孩子的情感,真實世界的人類媽媽跟機器媽媽之間,還有差別嗎﹖讓人深思。〈哈伯任務〉和自然系列主題故事,正好觸及後人類思潮,人類與機器間的關係,以及人類放下萬物主宰的上帝角色,回到自然環境,成為環境一份子後,人與環境的關係。然而童話的幻想特質與作者擬人化的書寫方式,非真實生態呈現,使得生態倫理的探討,仍然有段距離,但已經開啟了孩子透過文本對人類所處當代生態與機器關係情境,開啟對話的可能。

 擁有先進的文化研究思潮外,作者同時也具有古典藝術史的素養。〈石頭姑娘〉中的雕刻藝術家貝尼尼,讓人聯想到十七世紀義大利雕塑家貝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i) 早期的希臘神話雕像作品,以及目前最被瞻仰的雕像,大約是梵諦岡聖彼得大教堂內正廳的聖殤雕塑。〈一百雙眼睛的海面〉中海浪的故事,引用十九世紀風行於日本江戶庶民生活畫作的浮世繪,葛飾北齋「神奈川衝浪裏」作為故事想像素材。作者涉獵廣泛,古典與現實生活巧妙融合。

 主題「遊戲時光」,則由孩子生活中熟悉的遊戲與玩具等著手。〈猜領袖〉如偵探般,主角逐步發現遊戲籤筒作弊的秘密;〈躲避球〉中兒童遊戲的政治性,〈安達的魚竿〉觸及放假時期,孩子們常發生的水邊遊戲安全事件;〈玩具歸來記〉提出傳統玩具與現代電子玩具間,作者似乎鍾情於傳統玩具的懷舊情感。

閱讀插畫家徐建國作品,每個童話故事的配圖,表現了連環圖的效果,將故事摘要在圖像中。圖像閱讀的新世代,圖文對照,能讀到插畫家角度的詮釋。 

 

 桑塔格(Susan Sontag)認為後現代大眾媒體,透過簡單化、模式化使人缺乏判斷力與思考力。對於文學等藝術評論與書寫文章,也反對當代書寫的簡單化。薩芙的童話集,具備了大眾文學媒體的超越性,同時示範了「童話」,也不只是「童」言「童」語。

 

 

作者為台東大學兒童文學所博士

教育部閱讀推手

 

圖像出處:大好出版社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