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自97學年度起補助各直轄市及縣市政府辦理國民中小學藝術與人文教學深耕計畫,以落實國中小藝術與人文課程的專業化,深化學校本位藝術與人文課程推展,對於地處偏遠、資源不足學校尤其顯得重要。以雲林縣為例,為強化解決縣內偏遠藝文師資不足之困境,連續7年透過在地藝術家的進駐,結合學校師資,形成藝術與人文教學的學習型專業團隊,經由各校的實施與分享,展現學校課程革新與實踐力,達成藝術與人文深耕校園教學的目標。
雲林縣政府教育處邱孝文處長指出,教育部持續補助國民中小學藝術與人文教學深耕計畫,對於縣內各國中小學校發展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及音樂藝術課程,具相當大成效。雲林縣的藝術深耕課程最大特色是盡情展現孩子的藝術潛力,讓孩子在學校盡情享受藝術學習的樂趣,每所學校都全心投入「藝術環境」的營造,老師以「藝術與人文深耕計畫」的教學策略,成立了「藝術教室」,藝術家以「在地藝術」的觀點進駐校園,善用社區資源,結合學校師資與校本特色,在用心的教學與多樣的活動中,營造美好的環境,融入藝術的互動參與來創作,強調社區文化就地取材,讓孩子也擁有藝術家的自信,有嶄新的視野,讓「藝術風情話」,在偏遠學校及小校永續發展賦予學校藝術新活力。
雲林縣歷年執行有視覺藝術類、表演藝術類、音樂藝術類。透過藝術家駐校協同教學,將其專業藝術經驗分享、傳承,提升學校教師在藝文領域的教學品質,指導學生對於生活空間的感知,培養美化空間的能力及抒發內心情感的方式,平衡學校文化不利條件,幫助校發展藝術特色。
表演藝術類以傳統擊鼓藝術教學活動激起學生對於傳統藝術文化的學習意願,提升相關認知,在校園裡播下傳統擊鼓藝術的種子。學生能全面培養藝術涵養,確實增進兒童視覺藝術與舞蹈表演藝術欣賞與創新能力,充實優質精神生活。 以仁和國小為例,聘請在地舞蹈胡美虹老師指導學生舞蹈,以「藝動童年 步步動心,仁和人和3D秀」為主題,學生在FACEBOOK上大秀學習成果,獲得廣大迴響。
音樂藝術類以達到一人一樂器的教育目標,透過教學過程,既使學生音樂基礎能力較薄弱,仍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與態度。全體師生共同學習、教學相長,讓音樂氣息縈繞校園,建立和平學習氛圍,促進有效學習。學生能夠在課餘時間演奏樂曲,無形中增進音樂藝文氣息。以林中國小為例:全校師生一人一笛,和駐校藝術家共同營造一個笛聲悠揚的校園。平日擔任升旗典禮的伴奏、參加各項活動表演和音樂比賽,於100學年度雲林縣音樂比賽榮獲得甲組第一名成績。101年3月份代表雲林縣參加全國學生音樂比賽,榮獲優等的佳績。
視覺藝術類以學生所學,為學校創造多元藝術的校園,營造優質的學習環境,發揮環境教育的功能。重要的是在這過程中學生參與的教育性,把學校情境佈置當成教學活動的一部份,學生從中得到大大的成就感。以新生國小為例,「藝起新生-藝起蛻變與成長」。
雲林縣內四湖鄉明德國小,地處偏鄉,全校雖僅37位學生,連續四年舉辦全縣畫展,邱清麗校長指出,今年第四屆的明德兒童畫展〈童年風情話〉展覽,展出學生水墨20幅、多媒材兒童畫30幅、交趾陶藝作品80件、刺繡作品50件,每件作品都充份表現孩子童年在農村生活中的「生活體驗、成長經歷」,每一件都是今年創作新品,開幕式現場並邀請10位創作學生解說其作品,同時也出版第二本畫冊《童年風情話》。
明德國小近年來的藝術教育深獲肯定,明德孩子透過藝術他們盡情抒發、豐富了生命,更激發孩子們的藝術天份。孩子們說在明德的日子是我與青春共舞的時光,我們讀書、我們讀詩、我們寫作、我們閱讀、我們畫畫、我們做交趾陶、我們寫書法、我們唱歌仔戲、我們演布袋戲、我們拉扯鈴、我們馳競運動場、我們演話劇、我們打鼓擊樂、我們吹陶笛、我們並肩上山踏春去、我們一起追逐浪潮捉螃蟹……明德孩子們把這一生最寶貴的金色童年都留在明德!這是明德國小深耕藝術、閱讀的最好成果,明德的孩子實在了不起!
雲林的藝術深耕教育擁有豐富的學習資源,除了是對藝術的追求外,也讓藝術扎根深化,讓美感走入生活,希望將美感、藝術生活化,扎根校園,透過藝術教育,讓藝術課程能在校園內深耕,達到藝術教育生活化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