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鄭楷錞》不要錯怪日本人!被遺忘的屏東地名──「麻芝丹」的那些事4

【愛傳媒鄭楷錞投稿】麻芝丹庄究竟是否因日本人「清庄」而消失?我覺得可能性不大。一來是《台灣憲兵隊史》中沒有記載,二來也與現存的古文書紀錄不符。根據《萬丹李家古文書》「960161號文件」紀錄,到明治三十五年(西元1902年),麻芝丹庄依然有住民。這份文件的主角是名叫「黃南同」的農戶,祖先似乎深耕當地多年。黃南同的祖父曾向歸來庄的蔣姓地主購買土地,是一片坐落在牛埔庄(今大湖里牛埔)的水田。後來,黃南同因故缺錢,在族親同意下,將田地賣給萬丹的「李泰吉號」。

 

「960161號文件」的更重要處,是記載了麻芝丹黃家繳納「城工辛勞粟」的傳統。在文件中,賣家黃南同甚至強調自己「沒有拖欠城工辛勞粟」,不會給買家製造租金糾紛。雖然相關論文不多,但閱讀有限的資料後,我認知中的「城工辛勞粟」是在修建城牆、公共設施時,由地方仕紳、農民集體捐輸給施作匠人。但在明治三十五年,日本人拆台灣城牆都來不及了,為何黃南同依然要強調自己「沒有拖欠城工辛勞粟」,甚至要買家記得交租呢?

 

在屏東書院的「租條碑記」上,記載過一段話(見照片):

「……光緒弍年買過麻芝丹水田弍埒,年納城工連夥粟共伍石捌斗叁升叁合柒勺,價銀肆佰陸拾員。」

 

自道光三年(西元1833年),屏東書院便廣泛在阿緱城以南的地段購買田園,並將其承租給佃農,租金用作書院舉行春秋大典、延攬講師等公務。雖然我尚不明瞭「歸來蔣家」、「屏東書院」、「黃南同」間對「960161號文件」土地的產權歸屬順序。但在此或許可大膽推測:日治時期,依然勉強運營的屏東書院在昭和十二年的拆遷前(西元1937年),作為阿緱城(屏東市)的重要辦學空間,或許仍有徵收「城工辛勞粟」的傳統。

 

麻芝丹庄是怎麼消失的?說了這麼多典故、傳說後,我依然沒有找到答案。也許和多數鄉村一樣,在缺乏交通便捷、電力、醫療等環境下,麻芝丹人因為外界的拉力而離開故鄉。117年前,麻芝丹的黃南同或許是欽羨鄰近大村落的環境,渴望搬家展開新生活;又或許,他是想為過世的父母辦一場風光的葬禮,即使要捨棄父輩遺留下的土地。

 

生活不總是戲劇性的展開,麻芝丹的衰亡也未必要和歷史大事牽扯。但在歷史的車輪裡,那些沾附其上的塵埃,卻總能使我們洞見時光的片段,進而揭示看似微小的塵埃所來之處,究竟是甚麼顏色、氣味與風景。

 

 

※參考資料:

 

1.《萬丹李家古文書》。作者:陳秋坤。出版社: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出版地:台灣。出版日期:2011/06/01

 

2.《臺灣憲兵隊史》。作者:臺灣憲兵隊。譯者:宋建和。出版社:秀威資訊。出版地:台灣。出版日期:2019/07/05

 

3.《鳳山縣采訪冊(上)》。作者:盧德嘉(清)。編者: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出版者:遠流。出版地:台灣。出版日:2007/12/20。

 

4.《屏東市采風錄》。作者:文星廣報事業社。出版者:屏東文化局。出版地:屏東。出版年:2001

 

5.屏東書院租條碑記。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https://tm.ncl.edu.tw/

 

作者為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學士班學生

照片取自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

●投稿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