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曾建華專欄】遼史中所述之契丹草原文化,在廿五史中比金史、元史為优。遼史沒有空論、沒有修飾,記述甚詳。遼史中寫契丹人的營衛組織、捺鉢生活、戰鬥精神,都自有一套與中原人完全不同的生活。
事實 & 觀點
(一) 以長城與山海關為分野,其實是兩個世界的兩種文化。地理氣候決定生活方式。「有事則以攻戰為務,閒暇則以畋漁為生。無日不營,無在不衛,立國規模,莫重於此。遼史卷31營衛志」。即契丹的生活是漁獵的、遊牧的、農戰合一的。
北宋「許亢宗宣和乙已奉使行程錄」有詳細的記載做為佐證。亢宗出使金朝上京(哈爾濱左近)時的沿途見聞,描述長城與榆關南北的景氣物產的差異。
乙巳年,即1125年是一個重要的年份。這一年是宋徽宗宣和七年(在位最後一年)也是北宋「實質滅亡」的一年。同時也是遼朝亡國之年。
小說中為了合理化契丹人是「壞人」,把「燕雲十六州」說成是契丹人搶的,但事實的經過是以下這樣。
後唐(唐宋之間的五代、十國中的後唐)末帝李從珂清泰三年(936,即遼天顯十一年),不安份的沙陀人石敬塘擔任河東節度史,他想與李從珂爭天下。石敬塘是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李從珂則是明宗的養子。
這時契丹強大,有大臣勸李從珂「送十萬幣以結契丹」,但也有大臣反對,李從珂猶豫不決。
這時石敬塘假裝向朝廷請「移鎮」,即改換駐地以試探朝廷的態度。沒想到末帝居然同意石敬塘移太平軍節度使(鄆州,今山東鄆城左近)。「制下,敬塘反。」朝廷的聖旨一下,石敬塘就叛變了。
石敬塘就在太原開會,有人建議事成後割「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諸州」給契丹,但將領劉知幾反對「以所許太厚」。不過石敬塘是沙陀人粗野無文,自謀心切,就同意這個建議。耶律德光得知大喜。
936,耶律德光自將五萬入雁門趨太原,敗唐將張敬達。德光冊封石敬塘為「兒皇帝」國號晉。938年石敬塘獻燕雲十六州圖冊給契丹,是為契丹統治漢地之始。和宋朝沒有一點毛關係,那時宋太祖趙匡胤不過九歲。不過,同年耶律德光突然死亡,也是一大歷史迷團。
燕雲十六州是那十六州呢?幽(北平)、薊(今縣)、瀛(河間)、莫(任邱)、涿(今縣)、檀(密雲)、順(順義)以上河北。
新(涿鹿)、媯(懷來)、儒(延慶)、武(宣化)、蔚(今縣)以上察哈爾(今中共治下的河北省或內蒙。雲(大同)、應(今縣)、寰(朔縣東)、朔(今縣)以上山西。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照片來源:《卓歇圖》局部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