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曾建華》別再相信金鏞之一 有關契丹人

    【愛傳媒曾建華專欄】隔離期間,讀姚從吾教授的遼史有感。特別是契丹人建立的遼朝,與「中華文化」圈的形成之間的關係,是我過去幾乎不曾思考過的。
    遼金元史做為中國廿五史正史的一部份,一直未受到應有的重視,而遼朝尤其如此。原因很簡單,金人後來建立了與民國相接軌的清朝,元朝在世界史中享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但遼朝不但滅於一千年前,契丹人也似乎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以下的文字是我讀「契丹漢化的研究 – 從契丹漢化看國史上東北草原與文化與中國農業文化的合流」的筆記,我讀書必做筆記,做筆記讓我心靜。
遼朝(907-1125),即契丹民族佔領北方後,如何回應中原(農業)文化的挑戰,及如何參與了東亞的中原文化。
    此時「中原文化」尚非現在所說的「中華文化」。而姚所說的「漢化」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講法。姚之本意應為「華化」,因「華」是代表中華民族的全體,而「漢」只是中華文化的一部份。不過因為「漢化」仍為多數人的使用習慣,故因之。
    契丹與漢人政權的接觸始於唐末,是漢族在中原統治最弱的時候,故契丹與漢的文化影響是相互且交替的,絕對不是「漢化」。
事實 & 觀點
    1.「契丹」二字始於「魏書」卷100契丹傳。契丹與宇文泰的「庳莫奚」,同是東胡鮮卑的別支後裔(遼史63)。
    2.契丹得名由來:無可考,但有幾種說法。a. 宇文氏的部族領袖稱「乞得龜」、「乞得歸」、「乞特歸」的譯名演化而來。龜、歸為語尾詞,無義。「乞特」、「乞得」是漢文契丹的由來。即「元朝秘史」中所稱的「乞塔」。
    觀點:尚待契丹文字識別,與實體物出土的認證。
    3.外國文字對中國的稱呼。一是「支那」,另一就是契丹(Ki-tai)。俄羅斯、波斯在第十、十一世紀,稱中國為Ki tan或 Ki tai。英文、德文除稱中國China外,也會稱中國為「Cathay」或「Kathay」。 這個字是指「古代的北中國」,也就是契丹。
    香港「國泰航空」的命名即「中國」之義。
    4.契丹此字的意義。不能確定。也有各種說法1.鑌鐵。2.刀劍(德國人)。3.利斷(日本人白鳥庫吉)。4.綜合說(馮家昇)。以上均無證據。
    5.遼朝的得名。很明確,發源於遼水上游而名之。大遼朝是契丹族在中國史上建立的王朝。這是「漢地新朝」。遼朝兩字並不通行於契丹本部。但契丹兩字,在漢地有時會與遼朝並用。
    綜合以上,契丹人統治華北後並沒有接受「漢化」之意,在當時就有「番不治漢,漢不治番」之說。遼史中也把「國制」與「漢制」分列。也就是「一國兩制」。與元朝初年稱蒙古本部為「草地」,稱中原為「漢地」意思一樣。
    後來因為統治的需要用漢制漸多,不過,都是主動且有選擇性的。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照片為姚從吾教授夫婦。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