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Jack Dai專欄】不知你身邊是否也有一位「因向錢莊借錢而萬劫不復的朋友」?
談起他,你可能會語帶輕蔑,覺得他借錢的行為挺蠢,利息那麼高,是數字觀念不好?還是鬼迷心竅?即使這位朋友,曾經是另一個不那麼蠢的人。
你是否有想過:如果不簡單的用「狗急跳牆」或「蠢」來形容,有什麼樣的機制可以解釋他的變化?探討這些問題的主旨是:「別太武斷地去批判窮苦人」。
缺的好處與壞處
哈佛經濟學教授森迪爾·穆蘭納珊(Sendhil Mullainathan)和普林斯頓大學行為經濟學教授埃爾達‧夏菲爾(Eldar Shafir)在《匱乏經濟學》中提到,當你「缺」什麼時,往往會產生一種效應,而這種效應帶來一個好處與一體兩面的壞處:
1. 隧道效應
當你對什麼感到匱乏時,你會高度聚焦在此事上,以至於認知頻寬縮小、除了這件事什麼都看不到,稱之為「隧道效應」。
2. 好處
認知頻寬縮小,高度聚焦在眼前的事。如截止日前趕稿、提案日前一天想企劃。
3. 壞處
認知頻寬縮小,高度聚焦在眼前,以致於無法判斷短視的風險與真正有價值的事。如領週薪的窮人、每天工作疲於奔命的上班族。
作者提出了一個有趣的概念,「我們得為認知頻寬不足繳稅」:認知頻寬不足,會造成無效率分配,而額外的浪費,則是認知的稅。
請回想工作與生活焦頭爛額時的自己,也想想手頭拮据時的自己,甚至可以想想太專注工作、因忽略許多事而惹毛伴侶的經驗。回想過程中,你也許會心生莫名的不適感,或是因當初的一些愚蠢決定而羞赧,但終得面對:
「這就是匱乏、認知稅和失去餘裕的代價。」匱乏中無理性人,有餘裕的從容很重要。
經濟學家的借貸實驗
兩位經濟學家曾做過的一個很醒世的實驗,姑且稱之為「窮人與富人的借貸遊戲」。
他們找了一群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來玩兩組對抗的猜謎遊戲,要他們在固定的時間裡進行好多回合猜謎,最後積分高者勝,不論輸贏都可以把得分兌換為獎金。兩組學生在不同條件下,表現有什麼區別呢?
第一回合:窮人的逆襲
第一組每回合的時間比較「多」的是「富人組」;第二組則是時間比較「少」的是「窮人組」。比賽開始前,他們公布一項「有利息的時間借貸」服務,條件如下:
1. 時間不夠時,可以借秒數。
2. 每借1秒,就得在總時間連本帶利還2秒。
3. 如果提前結束一回合,多的秒數可以回存、加到總秒數裡。
正式開始,學生們非常投入,經過好多回合的比賽後,結果出爐,猜猜是誰贏啊?「窮人組獲勝」。觀察比賽內容,有三點:
1. 窮人組比富人組更專注,猜對比較多題,每秒的使用效率也更高。
2. 窮人組的效率隨著總時間快結束時愈來越高。
3. 窮人比較常借貸。
這彷彿是一個屌絲逆襲的故事,很勵志。
第二回合:暫停借貸
然而,實驗人員想要的是這麼簡單的結果?嘿,他們在第二輪決定改變條件:「暫停借貸。」然後奇妙的事發生了……窮人大勝!他們的分數整整提高了60%!富人的分數則完全沒有影響。
看到這你似乎會暗自下結論:如果拿掉不公平的條件,資源較少的窮人會更懂的利用時間,表現會更好。不用懷疑,你是對的,但是啊……結論又不僅是如此。
第三回合:背債的窮人
第三回實驗裡,他們再度改變條件:
1. 每回合的時間固定下來。
2. 上一回合借的時間,得再下一回合立刻歸還。(換言之,上一輪你借10秒,下一回合你就會少20秒。)
遊戲開始,結果怵目驚心……「富人大勝。」細看表現,富人的表現和前兩論一樣平常,而窮人呢,出現一個可怕的狀況:
1. 當借貸的窮人,開始出現第一次還不上的狀況,他們會開始變得「越欠越多」。
2. 而隨著他越欠越多,窮人會選擇繼續借,完全沒考慮下一回合夠不夠時間答題。
3. 每回合可以利用的時間會越來越短,窮人的成績也變得越來越差、越來越差,直到崩盤。
把第三輪的狀況投射到真實世界,就像我們的那位朋友:當他缺錢、借了高利貸,隨著債務越來越高,他的缺口越來越大,相對的,他的決策力與表現也會越來越差,更難清償債務。是「缺的地獄漩渦」。
第N回合:負債地獄
實驗到這還沒結束,兩位學者接著要排除「人的素質」的因素,也就是會不會是因為這兩組人的素質不一,造成結果不同。於是,他們開始不斷重新隨機分組,把人們分為「富人」和「窮人」,結果你大概也猜到了……
不論換成什麼人,結果都相同:「富人,表現平穩;窮人,因陷入負債地獄而表現奇差無比。」
窮與債的總結
最後實驗人員作出總結:
Q. 窮人為什麼會以債養債、一再借貸?
A. 不是知識不足,也不是不知後果的嚴重性,而是他們:
→ 在那個當下只看得見自己不夠的現狀。
→ 不夠,讓他們不考慮後果的想先取得。
→ 而後果,讓他們陷入還不了的漩渦。
→ 還不了的漩渦,讓他們根本無法好好作答,表現越來越差、越來越差。
關鍵是「處境」。
關鍵是處境
窮的原因很多,做蠢事也是,「缺則是一體兩面」:好處是讓我們專注、效率提高;壞處是讓我們只注意眼前的問題,想『借點』來喘口氣,卻忘了代價的可怕。
所以……有時做蠢事還真無關聰明才智,而是 #處境的問題,若你明白這個道理,也許可以:
1. 不武斷的批判窮苦人。
2. 若條件優渥,請珍惜。
3. 記住重要的領悟:怎麼讓自己遠離『因為以債養債而失去戰鬥力』的窘境。
就像新聞上那些不善理財、以債度日的窮人,未必都是傻子,有時只是掉進了陷阱罷了,更何況是因疫情而生意斷炊或失去工作的人們。
「在匱乏的世界裡,長長的完成期限往往是製造麻煩的要素。初期的充裕鼓勵你浪費,而隨著完成期限迫近,就會進入隧道視野與忽略。把長長的完成期限,切分成持續進展的幾個區塊,可以打斷這種趨勢。」— 《匱乏經濟學》
願每一位朋友都不會落入困窘的陷阱。
作者本名戴于千,獨立創意代理商 Rules Creative 總經理,是個生意人,也是個讀書人。
照片來源:作者臉書。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