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陳中道生》堂號對閩粵台人的意涵

    【愛傳媒陳中道生專欄】筆者在2017~2018年全面性田野調查三山國王廟的過程中經常至墓園調查,因為人類的記憶有限,經常有落差,而墓碑上所載則不會錯!
    墓碑上顯示的多是堂號,在過程中,筆者卻在西螺、溪湖看到大量不寫堂號,而是寫當地小地名的墓碑,這種現象顯示了某些廣被忽視的事實。
    堂號即祠堂的稱號,主要用於區別姓氏、宗族或家族。來源主要有:地名(一般表示宗族的發源地)、典故(與本族祖先相關的故事或傳說)、訓詞和祖先名等。堂號除在祠堂使用外,還會在宅院、族譜、禮簿、燈籠、牌位、墓碑等處使用。
    「堂號」也叫「郡望」。郡是古時行政區域的建置,也是一個姓氏發祥的本源;後世深以源遠流長,懼有所失,因此立「堂號」而為信。「堂號」究竟有多少,已難確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聲稱查考得到的共有八十二堂、二百六十七姓。
    然而,筆者在〈族譜:荒唐皇帝的推恩〉一文中提到,嘉靖十五年 (1536),禮部尚書夏言上《令臣民得祭始祖立家廟疏》,稱:「臣民不得祭其始祖、先祖,而廟制亦未有定制,天下之為孝子慈孫者,尚有未盡申之情……乞詔天下臣民冬至日得祭始祖……乞詔天下臣工立家廟。」
    嘉靖皇帝使祭祖合法,很快地,嘉靖皇帝下詔允許士民祭祀四世祖,同時允許官民在冬至日祭祀始祖。嘉靖皇帝的詔令將天子獨享的祭祀始祖的特權推恩至天下百姓,這在祭祀制度上是一個巨大的突破。
    雖然嘉靖皇帝的推恩還是有所保留,如規定民間祭祀始祖用的牌位必須使用紙牌位,冬至祭祀完畢後就要燒毀等,但畢竟使庶人的祭遠祖、祭始祖成為合法,因此嘉靖皇帝的詔令實際上已經基本掃除了民間祭祖的限制。
    等級森嚴的禮樂制度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禮樂名物不可僭越則是歷代堅守的行為準則,而祭祀之禮又居傳統五禮之首,嘉靖皇帝能夠下詔變更祭祀制度應該說是不容易的,這與他的個人經歷有著很大的關係。
    筆者在〈閩粵台居民血緣考〉一文考證:平埔族、百越族、南蠻各族,不但漢化了,也認少數的北方征服者為祖先!福建廣東廣西原住民族在一二千年來被北方民族征服、通婚、同化,且以北方人的堂號郡望為祖源!
    台灣近400年來的福建移民都是「有唐山公,無唐山媽」,母系幾乎沒變,而平埔族有過半母系來自漢化前的福建!
    四百年之前生活在台灣平原的平埔族長得像福建人,台灣人的福建祖先並不是在近四百年內才來台灣,而是在幾千年前已有一波,閩越族與南島族的混血成為平埔族。
    根據考古資料,6300年前「中國南部農人」開始進入台灣;而平埔族沒有漢文化的跡象,因為當時的福建還沒有被漢化。沒想到,三四百年前以來閩粵人移民來到台灣以後,仍不免遭到漢化!
    趙桐茂研究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27地居民血清蛋白顯示,其中洛陽(代表中原或黃河流域)、廈門(代表福佬)、梅縣(代表客家)具有漢朝時中原居民(即所謂漢族)血緣比例是33%、20%、7%,意味當今住在中原的人有67%胡族血緣,福佬人有80%百越族血緣,客家人有93%應為粵北贛南閩西原住民族血緣;但是福客都號稱來自中原!
    陳耀昌在〈堂號-穿越時空的漢化神器〉一文中探討:堂號的起源,是漢武帝獨尊儒家後,人民強調「慎終追遠」,始而自動在墓碑上標示可追溯之祖先發源地,繼而穿鑿附會攀附世家名門,爾後世代相傳。
    漢人的方塊字「姓名」就是漢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圖騰。而有了「姓」之後,就直接與堂號連結,而將漢化的歷史一下子上溯到一、二千年前。
    換句話說,漢人以堂號攀名門之後,台灣平埔或其他非漢族在被征服後,則以「堂號」攀為漢人之後。其中固有少數漢祖,多數則為在地人。
    已改漢姓的潘姓平埔族人,仿漢人在墓碑刻上「滎陽」潘氏之堂號,但卻錯寫成「榮陽」。於是平埔的後代,乃以為「歷代高曾祖考妣」是來自「榮陽」的漢人。只要一塊墓碑,平埔子孫就自動接軌,天衣無縫,成為「炎黃子孫」。
    光緒14年,劉銘傳以國家命令消滅番籍及番租。一是「改租為賦」,平埔人田產被沒入成為「官田」;二是熟番「化歸為民」。
    再加上平埔人已改漢姓,從此平埔人失去與祖先的連結,也失去祖先的土地,從土地的主人變成侍奉高級漢人的低階漢人。台灣平埔族在短時間內,幾乎完全消失的歷史。
    幾百年後,士人之家固然記錄不完整,百姓之家,更是人云亦云矣;再經後世沿襲照抄,時至今日,人們對堂號形成更是一知半解。
    第一代立下的堂號,多因揣測而失真。例如:黃姓的堂號是「江夏」,江夏在湖北古荊州,但事實上黃姓起源「黃國」,位在河南東南;又如陳姓堂號「潁川」,在台灣則多誤為「穎川」。
    除了揣測祖先發源地,還有一種是攀附名門巨室。例如姓朱的就標榜是朱熹後代,姓范就說是范仲淹子孫。以李姓來說,現在李姓人士絕大多數用「隴西李氏」;而「隴西李氏」是因唐朝皇帝李淵、李世民而起,於是就出現兩件趣事。首先,唐朝之前,早有李氏,有名的「老子」李耳,住在洛陽,後來隱居函谷關,而老子的東周時代,隴西屬秦國疆土外的西戎之地;秦國名相李斯則是楚人,不算中土人士,亦非來自隴西;反而唐朝李白是漢化胡人,今中亞吉爾吉斯人。妙的是「隴西李氏」本非漢族,李淵、李世民家族,已被考證為漢化鮮卑人。
    由以上的探討,中國南方民族被少數的北方民族征服後、通婚、同化了,其中「堂號」成為主要對外的象徵。
    台灣平埔族被少數的閩粵族群同化,也掇拾了閩粵人來自北方的堂號,僭稱自己是河洛人。
    這就是「堂號」的厲害所在!



作者為陳中道生,《解構台灣三山國王信仰》作者
照片來源:作者臉書截圖。
●經授權刊載,原文出處:陳中道生【三山國王研究與調查】粉專。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