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朱亞君》我最常發小脾氣的對象是爸

    【愛傳媒朱亞君專欄】我最常發小脾氣的對象是我爸。​父親走後,某一日我才驚覺,我之所以膽敢對他不斷鬧彆扭,最底的原因,是因為我深深知道他愛我。​
    那個脾氣是我的籌碼,我知道不論如何撒野,他都不會丟掉我;那也是可恥的索愛試煉,我想要一再一再證明他愛我,就一再一再鬧脾氣。​
    成人之後也是。發脾氣的對象,都是最愛、最在意的人。有時候無關事情的對錯,只是想再重演一次試煉。但別人不是爸爸,有時也會搞砸。​
    這讓我在讀叢非從心理師《願你擁有憤怒的自由》格外有感。原來剝開憤怒的外衣,憤怒並不像表面上看到的這麼直白:「你是錯的,你應該改」、「你幹嘛這樣做,我就是不喜歡」、「因為我沒這樣做,你也不該這樣做」,憤怒看似一個極為日常的情緒,但是憤怒的背後,是一個充滿了恐懼、脆弱、委屈、無助的心靈。​
    他讓我們不斷向外索求,想要得到他人的關注、得到別人的肯定,憤怒在說:「請你看看我!」這問題轉回來,其實就在我身上,我們如果能夠愛自己,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何須向他人去求肯定?​
    理解憤怒,其實是在理解自己,也是在「看見」自己。​當我們對愛的人發火,受傷的往往都是我們。明明是渴求,但卻把對方推走。​
    憤怒不單純是一種情緒發洩,更多的是我們對愛的召喚、對關係的渴望,理解憤怒,不是要我們不生氣,是了解為什麼生氣,凝視你心裡的那個「洞」,當我們對憤怒有了覺知,就多了一個選擇,你也可以從更深的層面去處理憤怒,而不是單一的爆炸或壓抑。​
    人生沒有回頭藥。​
    如果有,我想像孩子一樣,把頭擱在我爸膝前,就撒嬌說「我愛你」,我幹嘛試煉呢,我早就擁有。​



作者為寶瓶文化社長兼總編輯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