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莊伯仲專欄】有「艋舺大拜拜」之稱的青山王祭,每年農曆10月23日是青山王聖誕,這一年一度的「神明生日趴」從日到夜都閙熱滾滾,白天有遶境遊行,晚上還有夜巡暗訪。
這是北臺灣宗教界一大盛事,係由青山宮主辦,由於活動內容精采豐富,不僅保留傳統廟會文化,也融合了當代人文藝術,臺北市政府相當重視,已登錄為民俗文化資產,與大稻埕霞海城隍祭和大龍峒大道公出巡並稱為「臺北三大祭」。
筆者出生於彰化縣芬園鄉的溪頭村,巧的是村裡靈安宮也是主祀青山王。大學時負笈北上,假日無意來到艋舺青山宮,順路入內參拜,那種親切熟悉的感覺,實是無法言喻。當時見到臺北的青山宮建築氣派,香火鼎盛,心想應是開臺祖廟無誤;至於故鄉的靈安宮,知名度不高,外地香客也不多,八成是分靈出去的吧?及長才知,這樣的一間庄腳小廟其實大有來頭,而且更有故事。
經查芬園靈安宮肇建於嘉慶五年(西元1800年),係來自惠安的莊、黃兩姓族人渡海拓墾,合議恭請青山王來臺護持。由於相當靈驗,能保闔境平安,因而成為護國佑民的地方信仰中心。隨著先民由南到北,「一府二鹿三艋舺」的墾殖足跡,五十六個年頭後的咸豐六年(西元1856年),艋舺青山宮才建廟完成。所以靈安宮做為青山王眾廟中的「老大哥」,乃當之無愧。在臺灣主祀青山王的廟宇其實不少,尚有新北市板橋靈安宮、中和青安宮,新竹市東區青山宮、北區青南宮,苗栗縣白沙屯省安宮,以及臺中市沙鹿青山宮等十餘處;陪祀的更多,至少有數十間。可喜的是,眾廟宇間也成立了聯誼會,讓各地的青山王們可以「相見歡」。
青山王就是靈安尊王!據考證,三國時代的孫權將領張悃(又作張滾),乃福建安溪人氏,駐節泉州惠安,正直清廉,智勇雙全,由於文武均有治績,深受軍民愛戴,死後葬於縣衙東配室,並被封神守護鄉土,再被先民拜請來臺。在臺灣民俗信仰中,王爺公(又稱千歲),是除媽祖之外最普遍的。所謂王爺即是直屬天庭的神祇,相當於玉皇上帝特派的欽差大臣,奉玉旨「代天巡狩」,下凡巡察人間、獎善懲惡,也扮演掌管行政、為民伸冤的地方境主。王爺信仰在臺灣之所以興盛,應與當年「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時環境惡劣,瘟疫橫行,天災不斷有關,因為先民生命財產受到極大威脅,咸認魑魅鬼怪作祟所致,而王爺公可以降妖除魔,保護鄉里,於是在民間形成一種很獨特的信仰系統。
有趣的是,地方上還流行這樣的鄉土傳說。據芬園靈安宮廟史所述,宋朝太宗皇帝趙光義登基後,任命進士崔知節為惠安縣令,但他未依例到張悃墓地祭祀,因此引起地方人士非議。縣衙官吏恐有瀆神明,勸他入鄉隨俗,以安民心。當他備妥牲禮前往致祭時,墓碑突然向前傾倒,現出了背面的五言偈語「太平興國間,古縣本惠安。今逢崔知節,送我上青山。」崔縣令不勝驚駭,心想張悃逝於七百年前,如何預知後事。而且石刻斑駁,古色古香,亦非今人偽造。他和鄉親討論後得知境內確有青山地名,便依神旨前往勘查,將張悃靈柩遷往山麓,建廟塑像,四時供祀,因而被尊為青山王。其後金兵入侵,宋軍履戰履敗,張悃乃顯聖舉旗引領反攻,保衛了大宋社稷。宋高宗感念其功績,便敕令加封為靈安尊王,並御賜廟匾「青山宮」。
就老大哥靈安宮來說,自嘉慶五年於芬園鄉寶斗厝米粉庭設壇供奉之後,因村民聚居於貓羅溪畔者漸多,又於縣庄村高地處擴建,奉祀朝拜。惟昭和四年(西元1929年),洪水氾濫,危及廟基,幾至流失。當地士紳乃將靈安宮遷建於溪頭村現址,並有天上聖母、五府千歲(李池吳朱范)、保生大帝、玄天上帝、福德正神、青山媽、司命灶君、濟公活佛、太子元帥、謝范將軍、枷鎖將軍等眾神明陪祀。歷經六十年後,又因原廟已殘破陳舊,便於民國81年完成原址重建,入火安座。歷任主委均用心從事,前主委莊錫演認為環境在變,潮流在變,靈安宮也必須改變才能迎向新時代。因此任內首開赴中國大陸惠安青山宮祖廟晉香先例,也強化和其他廟宇的連結,還成立臉書粉絲團和網友互動,並且修改管委會組織章程以符合民主法治精神,以新思維來推廣地方信仰文化。
「廟不在大,有誠則靈。」臺灣何廟最靈驗?答案就在你心中!對我來說,那必定是芬園靈安宮了,因為不僅是鄉民精神寄託,廟埕更是孩提時玩耍看戲,陪伴成長的所在。小廟也有大故事!一方面時值彰化縣政府籌辦「建城三百年」系列活動,靈安宮廟史就是一部先民開拓史,這樣深藏文史內涵,富有社教價值的廟宇在彰化必有不少,都值得在縣史裡記上一筆,並列入建城慶典中。另一方面,行政院早已提出「地方創生」主張,並設定2019年是元年,可惜迄今乏善可陳。所謂地方創生,其實包含各種在地元素的發揚與推廣,臺灣絕對不乏有故事可說的廟宇,我們深切期待各地的「好神傳說」,因為這就是地方創生的契機。
作者為文化大學新聞系教授兼新媒體與傳播研究中心主任、中華傳播管理學會理事長
照片取自芬園靈安宮臉書粉絲專頁
●原刊於《獨家報導》,經授權刊登。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