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黃愛真》兒少小說《長生石的守護者》的女性觀點讀法

【愛傳媒兒童與閱讀專欄】

 青銅器與文創商品

記得孩子中、高年級時,全家看了青銅器物展出,在故宮商店,我們分別買了「毛公鼎」與青銅器童書,孩子們將「毛公鼎」和鑰匙掛在一起,每天和青銅器建立「關係」。就文創商品而言,「毛公鼎」和兒童讀物在此成了文化與商業的結合,而其文化作用補償國小孩子的建忘性格(或者說,很容易被外界新事物轉移注意力)。若就記憶遺忘曲線與完形心理學概念來教育孩子,書籍(如相關少年小說)、圖錄的購買或者隨時可以見到的文創商品,如鑰匙圈、文具用品、圖像張貼等等,能有機會讓孩子回顧看展的經驗,不斷回憶物品或者展覽內容。 

 孩子們對青銅器印象也特別深刻。現代化生活煮飯的鍋子、喝飲料或品酒的杯子,和先秦時期,青銅器時期做飯的鼎,杯子如爵、角、尊、觚、斝等等。這些日常器具在脫離了生活脈絡後,逐漸成為藝術品、禮器(可見吃、食的重要性)。成語「一言九鼎」、「問鼎中原」,前者表示語言的份量之重(銅鑄的「鼎」,也真的很重)。後者講述了鼎與政治之間的關係。青銅器的器物相當具有庶民通俗生活與中央政府禮制等文化上的份量。

 

穿越青銅器時代(先秦)兒少小說《長生石的守護者》

《長生石的守護者》(小麥田)為華人作家陳郁如近期出版作品。陳郁如少兒小說從2012年《修煉》(小兵出版社)開始,一直就是台灣孩子最愛,小孩會主動推薦給老師的少年小說之一。《修煉》以降的系列兒少小說,也持續作者的風格,將中國文學、考古文物融入奇幻小說寫作。杜明城教授在《長生石的守護者》推薦文,將陳郁如作品試圖定位為中華文化代表的奇幻文學,或如英國C.S.路易斯的《納尼亞傳奇》。標示了作家作品的代表性與值得持續關注。 

 小說故事講述,先秦龜殼的占卜文化,引起兩位巫師的鬥法,兩個法術陣營的仙靈們分別附著在青銅器與玉器上,而華人孩子和仙靈溝通的方式則是傳統佛教文化的腦中傳像。最終的鬥法則在於取得「長生石」。「長生」概念則又融入道家思想,整個中華文化因此串聯起來,並且成為現代孩子的冒險探索主題。

 

《長生石的守護者》的女性觀點閱讀

日本專研中國女性研究學者內田純子提出,先秦時代女性的紀載貧乏,多以考古資料作為研究史料。新石器時代前期的母系社會到春秋戰國明顯的男性中心社會,推論女性與男性地位的轉換,應該在這段時期。殷商時期,占卜與掌握甲骨文字以男性為主(宮廷亦有龜甲文書女官),墓葬中具有政治意涵的青銅禮器存在於男性墓葬為主,女性墓葬主要在於高階者妻子的夫妻合葬,或者女性婚後若沒有因生產而死亡,「母以子貴」的現象也會在兒子身分尊貴後而顯得尊貴,得以在青銅器銘文中標示出母親的出身。若以內田純子的研究,就《長生石的守護者》來看,先秦的兩陣營透過青銅器鬥法的巫師及仙靈們,掌握文字與政治權力,大約就是以男性為主的仙靈世界。相當有趣的是,現實世界中,一男一女兩個小孩也分別是單親或隔代孩子,照顧他們的長輩、參與故事的長輩也是父親角色。除了現實世界呼應先秦時期,男性佔據文字與社會角色的中心,對於十五歲女主角希洋(西洋﹖是否也如《修練》般隱射女兒的身份﹖)則提供了一個更寬廣的母親認同角色。陳郁如在犁客的訪談(親子天下網站)中提及自己創作以兒少做為目標對象的考量,在於「青少年/兒少是一個價值觀正在架構的年紀,也是一個脫離幼童,成長尋找自我的年紀。所以這類的文學內容最好也可以幫助青少年們建立正確穩定的人生觀,幫助孩子們找到認同感。」青少年在青春期間的認同,佛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後設心理學觀點認為,性別角色認同也佔據相當重要的角色。若以具有畫龍點睛效果的書名《長生石的守護者》來思考,書中守護者正是女孩希洋已故的母親。母親原來在殷商為四胞胎之一,四胞胎在小說內容解釋為奇異現象,具有靈氣,因此帶到皇宮,被教導祭祀、占卜、巫法,因此成為女性巫師(小說,174頁)。而四胞胎成為女性巫師後,為了守護長生石而成為四條海蛇。如同神話般的故事結構,讓筆者聯想到,人類學家李維史陀對於雙胞胎神話中寓意的解讀:神話中雙胞胎命運常常對立,但都具有努力突破現狀,取得某種位置,成為英雄人物的特質。如同希洋的母親,原為巫師的徒弟,來到人間二十年後死亡,為了護衛長生石(世界上萬物平等生命的來源,而不能為某個需要永生的力量所用,影響世界上的其他生命),成為受命運限制的人間與靈界悲劇英雄,但也如同守護世界的大母神。這個侷限自己,為更大的目標貢獻的價值觀,在與希洋相遇後,似乎也暗示希洋在青春期認同母親的價值觀所在。 

 作為小說書名畫龍點睛的重要性,與大地之母的角色,女性做為母親才擁有力量,似乎與殷商母性力量一致,而在相異的男性政治文化裡,悄悄翻轉女性的位置。

 

小結

 性平教育讀物,包括直接陳述涵容社會性別認同轉換的書寫,或者非直接陳述,需要細讀才能清晰可見,如《長生石的守護者》。作者的性別意識,也無可避免會在小說中「露餡」,或者在對作者有限的理解下,也可能是讀者自身閱讀情感的「露出」。無論如何,從帶有女性觀點來閱讀一篇女性作家作品的小說,通常可以讀到意識型態中關於有別一般想像的幽微處。至於是作者或者讀者的想像,可以交由小讀者詮釋。畢竟在法國思想家羅蘭˙巴特提出「作者之死,讀者之生」的概念催化下,兒少讀者仍能在閱讀中馳騁想像。

 

引用資料

1犁客, 【仙靈傳奇】作者陳郁如:「我的書在他們生命中的某一個點發出光芒,是最大的寫作動力」,親子天下網站。

2 李維史陀,《神話與意義》,麥田出版。

3 內田純子,˂考古學所見先秦時代的性別結構˃,《被埋沒的足跡》,台大出版中心。

 

作者為教育部台東大學兒童文學所博士、台南市智慧森林兒閱會理事長

 

圖像出處:黃愛真攝影

 

●出自博客來網站黃愛真書評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